临汾新闻网讯 蒲县境内有个蒲伊村,相传是尧的老师蒲伊子的隐居之处,县名由此而来。传说中,上古时期,蒲伊子在此向尧王传道、讲学、荐贤,开创了中国文明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尧天舜日”。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临汾西北部的蒲县。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文化的印记让这座山城悄然发生改变。这里的每一处,因为文化的洗涤而日益焕发风采;这里的每个人,接受文化的熏陶而愈加奋发自强;这里的每一天,依靠文化的魅力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正在悄然积累……
厚植沃土——筑牢文化根基
别具风韵的麦烙画、栩栩如生的剪纸、惟妙惟肖的花馍……记者一行徜徉在蒲县文化馆一楼非遗展厅内,眼前的一件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如同一个个鲜活的例证,蒲县浓厚的人文历史跃然眼前。
“这是有关我们蒲县东岳庙的剪纸作品、这是白杞柳编织的提篮、这是麦秸制作的麦草画……”非遗展厅内的每一件展品,蒲县文化馆馆长刘建华都视如珍宝,介绍起它们来更是难掩心中的自豪,“我们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项!”
翻看蒲县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县。
千百年来,蒲县形成了以尧王访贤、蒲伊子传道荐贤为背景的蒲伊文化;以“和谐、道德、法治”为灵魂的东岳文化;以蒲剧、剪纸、柳编、烙画、锣鼓等为标志,以勤劳智慧、热情包容为内涵的民俗文化;以山药蛋派文学、两次井沟战役等为代表的爱国文化、红色文化……
当代著名书法家、经济学家、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吕梁英雄传》的作者之一西戎是蒲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麦秆画、烙画家亢秀奎,蒲剧演员、山西省杏花奖得主刘飞飞,国家工艺美术师李林,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著名剪纸艺术家贾贵香、金俊安、亢俊翠等一大批优秀群众文化工作者,都是在蒲县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
这些都是让蒲县老百姓引以为傲的蒲县文化符号,也是蒲县实现以文化人的鲜活载体、生动素材。
“抓文化扶贫,首先是要对这些优秀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整合,打造出具有蒲县特色的文化品牌。”蒲县县委书记薛凤奎在接受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记者采访时说。立足文化资源优势,蒲县打造了“心灵圣境·厚德蒲县”文化旅游品牌,建立了段云书艺馆、西戎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了“段云书画奖”和“西戎文学奖”鼓励群众性文艺创作,支持蒲剧团、柳编手工艺品等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组织“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活动进校园,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深入基层——培育文化自觉
“脑袋‘富’了,口袋才能‘富’起来。”在蒲县文化局局长郭俊芳看来,文化扶贫重点是扶心、扶志、扶智,如何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如何弘扬本土文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人们打起精气神,成为蒲县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差异化服务,立足”送文化、种文化、挖掘文化“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激活文化志愿者队伍,全盘打造菜单式文化套餐,全力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蒲县文化扶贫亮出了底牌。
“这么多节目里最喜欢小品《懒汉脱贫》了,说的是蒲县话,讲的是老百姓的身边事!”6月12日下午,蒲县黑龙关镇刘家庄村委会院里,村民郭爱芳边看演出边对记者说。由蒲县文化局主办的“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乡里乡亲惠民活动正在这里火热进行。
“我们今天不仅要给父老乡亲送文艺节目,还带来了经典红色故事、家风家教家训宣讲、文化惠民政策宣传,让老百姓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故事、体会家风家教,更深更细地了解惠民政策。”蒲县文化局总编马宝泉介绍说,“今天的节目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老百姓自己排、自己演的,这样的节目老百姓更喜欢看,也更能感染人、打动人,这也是我们送文化与种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方式。”
进入6月以来,“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乡里乡亲惠民活动先后走进蒲县乔家湾乡马如河、冯南庄、曹村,克城镇张公庄、夏柏,太林蒲伊,黑龙关镇邱家窑等12个贫困村……所到之处,当地群众纷纷自发上台互动,极大激发了演员们的热情和干劲。
为了更好地满足贫困群众对知识、技术、文化的基本需求,蒲县坚持将“送文化”“种文化”和“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了“八个一”长效机制,每年为每个村至少送1场文艺演出、送1场励志电影、送1场戏剧、送1次技能培训,在所有贫困村设立1面文化墙、安装1套扩音设备、配备1名文化员、建立1支永远不走的文化工作队。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着熟悉的歌曲,踏着热恋的土地,老百姓就要收工了。“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伴着夕阳的余晖,和着悠扬的旋律,文化广播现在为您播报我县二十四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村村喇叭响”把政策、文化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给出门不便、阅读不便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据了解,蒲县93个村庄目前已悉数实现了“村村喇叭响”,薛关镇劝学村就是其中之一。“劝学村是县文化局包联的村子,早上广播声响起,老百姓就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劳作。”每周都要驻村一天的郭俊芳深深沉浸在劝学村早晚各40分钟的广播里,“政策宣传、轻音乐、红歌……广播声伴随着袅袅炊烟,那种氛围既祥和又令人振奋。”
与此同时,蒲县大力实施了乡村文化阵地达标提升工程。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升级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县93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达到“六有标准”,平均藏书2000册以上,全力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100%……
从乡里乡亲惠民活动到“八个一”长效机制,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到村级文化活动室,大山深处,一曲“文化扶贫”唱进了百姓心坎中,大大激发了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加入表演队伍、激发内生动力的自觉性。
开发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今年45岁的蒲县黑龙关镇碗窑村村民焦荣丽是村里的贫困户,长年以务农为生。“刚开始听说这里招人,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学习了一个月就能上手了。后来越来越喜欢这个活儿,干这个活不仅能挣钱贴补家用,还学到了一门手艺,靠手艺自食其力也让我更自信了。”焦荣丽在蒲县巧巧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做柳编已经3年了,每个月除去在家忙农活的时间,有近20天的时间都在做柳编,工资计件发放,一个月能挣到近千元。
蒲县白杞柳编织是一项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的文化创意特色产业。蒲县巧巧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免费开展柳编技能培训来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目前辐射带动贫困户近300户、1000人,人均增收5000余元。
“我们公司的产品在河北省、太原市、晋城市以及乡宁县云丘山景区都有销售,最近的一个订单是新加坡定制的2000套提篮4件套。”蒲县巧巧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姚文丽介绍说,公司目前已形成白杞柳种植、编织、销售为一体的扶贫产业链条,并将手工刺绣、玉米皮草编等与柳编进行融合,以便让更多的贫困妇女参与进来,打造出更受市场欢迎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美佳乐众创空间是一家“互联网+商业转型”的创业产业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资源空间,现入驻创业团队16家,创客55人,创客项目数12家,孵化7家项目。其中农村电商、购物广场安排就业人员100余人,吸引了更多的创客入驻。
实现脱贫摘帽,必须抓好“物质扶贫”,解决好“富口袋”的问题,但要想拔除穷根,还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扶贫”,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文化给力,扶贫添翼——是蒲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从根本上破解思想“贫困”的务实举措,也是巩固脱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文化惠民,以文聚力,文化正日益成为蒲县脱贫攻坚和全面发展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正在蒲县老百姓的心中生根发芽。静待花开遍,满园香芬芳。
记者 段碧蓉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古县:生态与民生两翼齐飞 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下一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临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