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山中有美景,高大的门楼上“山中生辉”四个大字迎接着每一缕阳光,入了门楼,一幅生态优美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绿树掩映的整洁村道笔直向前,路旁一排排青砖红瓦的移民新居宛若画中来。
山中有美德,孝老爱亲之星、热心公益之星、扶助感恩之星……刚刚评选出的2018年12月“十星农户”的照片张贴在村委大院的光荣榜上,每张笑脸背后都有一个温暖动人的故事。
山中有美滋美味的生活,光伏发电壮大集体经济,生态养殖、特色林果带动全村整体脱贫。村子富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产业发展夯实文明基础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山中村探索出一条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
村“两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村民种植核桃树,全村核桃树栽植达到10万余株,人均100株,实现了耕地种植面积全覆盖,成为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区。
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村集体投资80万元实施100KW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3万元,除去维护费,其他都用于贫困户和8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贫困生上学补助。同时,该村利用电站阵列之间的空隙,种植中草药或低秆农作物,使土地得到立体开发应用,进一步增加收入。如今,山中村光伏发电站已发展成为光伏产业生态公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乡村旅游是山中村绿色发展的又一思路。该村引资500万元完成聚龙庄苑、御津龙矿泉水厂建设,建设集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城郊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区,现已初具规模。投资600余万元建设蒲园生态庄园,初步形成以栽培养殖、生态餐饮、观光旅游、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农家旅游胜地。2017年5月份,首届山中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旅游节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以文化体验、游园赏景为主要内容,以绿色生态、休闲健康为主线,举办了开幕盛典·牵手山中,牡丹花海·靓丽山中,艺术展览·感悟山中,农事体验·耕耘山中,征文活动·收获山中等九项活动,走出了一条集生态游、农家乐、自然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子。
受市场影响,近两年核桃跌价,核桃收入由5000元——6000元/亩,降到1000元——2000元/亩,核桃价跌了,村民“上火”了。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对村民说:“我们要用双腿走路,林上经济低迷,就要想办法弥补林下经济的空白。”
2017年,山中村投资60余万元种植了200余亩核桃林下经济油用牡丹。油用牡丹收益包括籽和根,石金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油用牡丹高产期每亩可收牡丹籽400公斤,单价按去年收购价1元计算,每亩牡丹籽每年收入800元左右,今年就能有收益。五年开始挖根,每亩产根2000公斤左右,去年每公斤根4元左右,每亩收益8000元左右。按5年一个生产周期,一亩地收益能达到1万元左右,每年每亩纯收入为2000元。”此外,山中村又同潞安集团签订了1500亩的种植合作协议,山中油用牡丹基地将同山中新农村、蒲元庄园、光伏电站连片发展,形成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经济带。
精神引领提升文明素养
“20分想换点啥?”
“拿袋洗衣液吧。”
“正好能换两袋,要啥牌子随便拿。”
这是1月8日发生在山中村道德银行“同心圆梦”超市的一幕,村民吴平爱用自己为村里义务打扫街道存进道德银行的积分从第一书记曹晓峰手中兑换了两袋洗衣液。
道德银行是山中村推进乡村治理,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创新之举。借鉴银行运行机制,山中村成立“道德银行”办公室,模拟银行存款的方式,为每户农户设立一个“道德银行存折”,把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善行义举量化成积分存进存折。同时,由村委筹资建立同心圆梦超市,乡政府根据群众需求每月向超市提供2000元左右的商品。并且,完善了物分等值兑换制度,一积分等价于一元,获得积分的群众持积分卡可以在超市换取等价物品。
“道德银行”存进的是美德积分,“同心圆梦超市”取出来的是经济实惠,不仅加深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还激发了广大农户争当先进的积极性,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村民郝月芬一家在2018年7月道德银行成立当月就被评为了“户容整洁之星”,成为同心圆梦超市的第一批客人,拿着积分换来的物品,郝月芬高兴地说:“自己给自己干活,还能领积分,换东西,真好。”在驻村工作队第一次去村民霍喜昌家走访时,因家里邋遢,他没有得到积分。两天后,霍喜昌主动邀请工作队前往他家检查卫生,变化之大让工作队队员们吃惊,霍喜昌说:“不争馍馍争口气,要的不仅仅是积分,还有脸面。”
在山中村道德银行积分榜上,刘全胜是唯一的两星得主,分别是“政策明白之星”和“扶助感恩之星”,带着好奇,在第一书记曹晓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刘全胜家。虽是土院落却打扫得很干净,院子里的玉米垛整齐地码放着,见到曹晓峰来,刘全胜赶忙出门迎接:“我这是接亲戚呢。”在刘全胜心里,村干部比亲人还要亲。
去年8月,刘全胜的老伴做了双膝关节替换手术,住院期间,曹晓峰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出院回家后,曹晓峰与其他村干部自掏腰包去慰问,刘全胜拉着曹晓峰的手激动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手术花了20万元,个人才掏3000元。现在村里又搞道德银行,老百姓做了自个儿分内的事儿,还能存积分换东西,这往后更得把自家的事情搞好,要不然都羞愧哩。”
72岁的刘全胜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写了不少读书笔记。驻村工作队上门走访时,发现他家里的学习资料和笔记,当即给了50积分。为此,他还写了一段顺口溜:“道德银行为人民,不用花钱换商品,激发群众干劲大,脱贫致富都发家,道德银行是法宝,振兴乡村离不了。”
半年来,刘全胜在道德银行累计积了近700分,家里的米面油和生活用品都是积分换的,他把用积分换来的面分给儿女们,“你们也尝尝这面的滋味,这是村里对我的肯定和支持”,言语里满是幸福和自豪。
道德银行改变着山中村民,改变了山中村风,让山中村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规矩。村干部魏记萍带头成立了中老年广场舞队、百人女子威风锣鼓队,毕业于武术学校的村民石力组建山中青少年武术队,如今,每到农闲就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村民在广场上自娱自乐、自编自演,其乐融融。
曹晓峰对记者说:“一积分不仅是一块钱,它会产生连锁反应,让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一个村带动一个乡……带出群众向上向善的无限正能量。”
此外,山中村还创建“道德讲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以道德讲堂为阵地,弘扬乡贤文化,讲述山中故事,传承山中精神;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依据,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宣传好人事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了讲堂+模范+银行的“三位一体”道德评价激励体系。
生态治理倡导文明新风
山中村今年还有一件高兴事儿,那就是新修了一条3.8公里的公路。这条新公路绕着村子迎来送往,道路两旁笔直挺立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灯盏下悬挂着一个个红底黄花纹的灯牌,这灯牌上的一幅幅寥寥数字的标语使这条新公路有了附加值:宣传政策、提振民心。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明”“生活的价值是无私奉献,生命的意义是为社会服务”“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这几十幅标语山中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早已烂熟于心, 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是石金平二十余年来不变的心愿。
“1998年上任时,村子里全是土路,学校也是土窑洞。我就想既然自己在这个岗位上了,就必须尽心尽力为这个村子为村民做些事情。”上任伊始时的情形和心境,石金平至今无法忘怀。如今,走在这条整洁敞亮的柏油公路上,石金平继续为山中村谋划发展。
山中村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发展中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重点实施生态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农村”,石金平字字铿锵。
近年来,山中村多方筹资修通各自然村油路及主要巷道硬化,栽植1万余株侧柏和风景树,同时长期坚持全民动员,实施荒山造林820公顷,绿化覆盖率71.8%,高于全县28个百分点。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多渠道增加收入,促进富村富民,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9600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山中村在完善生态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路上脚步不停。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垃圾转运站,建设储粪池、堆粪池各6座,设置定点垃圾箱60个,户户发放垃圾桶,配备清洁工和清运机械。全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90%。农户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村民对生态环境状况满意率100%。2012年全省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在山中村召开,山中村山水园林宜居家园的美景受到与会各级领导称赞。
如今,在山中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认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村规民约,生态文明成为时尚。这与山中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进农村、环保知识进乡村等活动不无关系。
说起山中村,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当属村支部大院里那间特殊的房间。推开门,满目金灿,三面墙高一般的柜子里放满了奖牌,记录了山中村自1999年起,从县、市、省到全国文明村,文明创建活动步步攀升、年年增效的历程。
201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人居示范村项目建设村;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授予“绿色示范村庄”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先进单位”;自2006年起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文明和谐村;2017年,再次通过全国文明村验收……
对村民们来说,这些不仅是山中村的荣誉,更是一笔又一笔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昂首阔步把日子过得更有滋味的财富。
记者 李卫红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