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大宁:“板凳树”结出高端果 百姓乐呵呵

2019-07-09 08:48: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来自一颗苹果,那颗苹果也成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

  如今,在大宁县,苹果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果”,这颗“苹果”里同样蕴含着科技巨大而神奇的力量。仅0.5米、板凳一样高的苹果树苗,来年却能挂满果实,你相信吗?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大宁县,探寻“板凳树”的故事。

  敢为人先

  从“试验田”到“示范园”

  大宁县位于北纬36°,海拔较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着种植苹果的天然优势。

  “大宁县上世纪80年代就有很多老百姓开始种植苹果,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一直没能打出自己的名气。”大宁县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贺建生不无惋惜地说:“我到这个岗位后,有个想法,想通过科技的力量,改变大宁苹果的命运。”

  2014年正月初七,凌晨两点钟的一个电话,让这个想法成为可能。电话是大宁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三多乡原党委书记贺晓东打给贺建生的:“你跟我走,我们去北京,带着太仙村父老乡亲去看看那里的苹果新技术。我知道你对苹果很有研究,请不要推辞,我们要给咱大宁的老百姓做点事情,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个电话,吹响了大宁苹果发展的集结号。

  那时正值大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力打造精品苹果基地的思路之际,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老百姓种植苹果的积极性。

  “三多乡太仙村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条件落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农闲时再外出务工赚点钱。把试点选在该村,也是希望能够帮助老百姓改变贫穷的现状。”贺建生介绍,矮砧密植苹果树具有树体小、密度大、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等特点,可采用半机械修剪,大大减少了果园管理工作量,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弱少的问题。

  太仙村党支部书记冯俊产回忆推行矮砧密植苹果种植之初的场景:“村民对新技术有抵触情绪,我们就挨家挨户地讲解有关矮砧密植苹果树的优势和前景。”面对村民的消极情绪,乡领导多次开会动员,并由党员干部带头,组织部分果农外出参观学习,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放手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指导下,太仙村种植了400亩矮砧密植苹果树,开始了矮砧密植苹果科技示范园的探索之路。

  2015年,依托连片开发扶贫资金,太仙村又种植了800亩矮砧密植苹果树,并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签订了为期5年的技术服务协议,解决了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后续又利用当年517万元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扶贫资金实施了太仙村苹果树基地节灌工程,彻底解决了苹果树灌溉难题。

  “政府不仅让我们免费学技术、帮我们解决困难,还给我们补贴,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积极地做好!”太仙村村民高云目高兴地说。

  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试验田”渐渐成了“示范园”。2017年,大宁县建成1500亩水肥一体化、起点高、效益好的省内唯一连片矮砧苹果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点“果”成金

  黄土高原上的“致富果”

  今年,大宁县脱贫摘帽进入决战决胜之年,矮砧苹果也到了盛果期。

  太仙村村民李会英是最先采用矮砧密植技术种植苹果的人。“我祖祖辈辈都种玉米,太爷爷没有靠种玉米发财,爷爷没有靠种玉米致富,父亲没有靠种玉米脱贫,到了我这一辈还是一个‘穷’字当头。”记者见到今年62岁的李会英时,她正在为刚挂果的苹果套袋。“我是穷怕了,一听说可以靠种苹果致富,我就想试一试,太想摆脱贫困了!”李会英的一席话道出了当地农民的心声。

  刚开始种苹果时,李会英也犹豫过。“自己的果树看来看去都是那么个样子,生怕树活不下来,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帮第一批采用新技术的果农树立信心,2015年10月9日,贺建生专门带领他们去了一趟陕西省乾县。

  “乾县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树优质种植产区之一,我想看到了果子,老百姓才不会泄气,能继续踏踏实实地干。”贺建生笑着说。

  到了乾县,看到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让贺建生感到震惊。“我是农民出身,这种丰收的喜悦是会传递的。”贺建生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要是在大宁县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该多好啊!”

  实地观摩让果农看到了希望。“有盼头了,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李会英说。坚持是有回报的,2018年尽管受雹灾影响,但李会英的8亩苹果园还是收入了近6万元。

  “今年是个丰收年!光套袋就套了9万个,算算得有四五万斤。如果按最低产2万公斤、每公斤7.6元计算,可收入近16万元,除去成本,还能赚十几万元。”李会英算着增收账,老伴儿高云录黝黑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量”到“质”

  高质量发展的“急先锋”

  如果说,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曾创造了“大宁速度”的奇迹,那么,“大宁速度”这次体现在了苹果产业上。这是一次“大宁质量”的革新,是一次苹果种植技术的飞跃。

  在昕水镇东铁村,记者看到一株不到半米高的苹果树苗,果园的主人、东铁村村民贺宝生指着不远处已经挂满果子的苹果树说,只需一年时间,这株幼苗就可以成长为这样一棵成熟的树木了。

  “多亏了县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去年栽种的苹果树,今年已经挂果了!”贺宝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这是县科技与发展中心去年引进的新品种‘秦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马锋旺团队在洛川县选育出的新品种。这种苹果口感脆甜,成熟期短,储藏时间长、质量好,市场价甚至是红富士的两倍之多。”贺建生介绍,目前这种苹果市面上比较少见,东铁村是最早、也是唯一一个引进该品种的地区。“目前我们只有20亩这样的苹果园,如果能够把其推广并扩大种植面积,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2017年,大宁县苹果SH矮砧密植技术的大胆探索荣获了“市长创新奖”二等奖,对全市旱垣集中连片贫困区精准脱贫探索出了一条致富捷径,引领了我市苹果产业在栽培模式上的一次革新;2018年,新品种的加入丰富了大宁苹果的“大家庭”,新鲜血液的注入为苹果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大宁苹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急先锋”。

  大宁在苹果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一次次借助科技的力量谋新求变,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成为推进农业科技供给高端化、农业产业高新化、乡村发展科技化的生动实践,为果农脱贫致富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