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法律刚正不阿,法院庄重威严。走上法庭就是要让法律给个裁决,不到迫不得已,谁愿诉之公堂?对簿双方当事人往往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体,可是现在变了,全市两级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三年来,家事审判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审判的裁判功能,加强了对家庭关系、情感的修复功能,温馨家事审判法庭的设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心理疏导的前置、案件回访制度的建立等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了家事审判临汾模式,在平阳大地逐渐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如今,家事审判法庭成了“家事法苑”,温情化、柔性化、家庭化、理性化的家事审判,让法律有温度、让法官有温情,让当事人双方更多地感受到司法人文关怀,为无数个家庭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温暖有力的司法保护。
理念:理性温情修复
本着“以家庭为本位,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推动家风、家德、家教建设”这个指导思想,我市两级法院在家事审判中,把家事审判司法功能和社会功能相结合,从过去审判偏重财产分割、财产利益转移,转变为更加注重身份利益和人格利益,侧重于对未成年人、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
去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庭审理了一起分家析产、继承纠纷案件,该案一审法院是翼城县人民法院,原审原告程某甲与被告程某乙是叔侄关系。原告程某甲诉称其和父亲一起建造的宅院应归其所有,却被侄子强行占住,请求判令被告程某乙腾房,并愿意给被告一部分补偿款。而被告辩称该房是自己所建,不应归原告所有。该案上诉后,二审主审法官王永良通过阅卷、庭审,查明基本事实,并了解到因这起叔侄之间的纠纷,导致原告的父亲在高龄且患病的情况下,几年来无家可归,在外租住。庭审时双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开完庭后,王永良前往原告父亲的租住处做调解工作。刚开始,双方都有抵触情绪,王永良便从案件事实入手,让老人亲口陈述盖房出资等情况,然后又从法理、情理、亲情的角度给双方做工作。在入情入理的分析和感化下,双方逐渐从言辞激烈变得态度和缓,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该案件以调解结案,并且顺利履行了交付义务。
修复出现裂痕的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案件似乎很简单,但体现的是我市两级法院家事审判理念的转变,凝聚的是法官的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展现的是我市家事审判系列改革的成果。
队伍:热情主动为民
“不局限于自己的法官身份,也不要被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思维所约束,而要以‘案结事需了’的朴素情怀,于法之外,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式,尽最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被洪洞当地群众称之为“贴心法官”的田亚欣,把审判与法庭建立起来的民调网络逐步结合,不怕苦累、走村入户,倾听弱者声音、主动调查取证,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树立起法律的威严。
有一次,甘亭镇某村村委会主任找到田亚欣,说村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自丈夫去世一年多以来,一直未解决赡养问题,村委及亲戚多次与几个儿子说和未果,老人又不愿起诉,怕一打官司,让孩子们丢脸不高兴,村干部只好找田法官帮忙。一听到老人得不到照顾,田亚欣着急了,她立即前往村里进行诉前调解。身体瘦弱的老人,颤巍巍地讲述自己的平时生活和必要开支,老人的要求并不高,说话时还处处替她的儿子们着想,田法官的眼睛模糊了,无声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紧接着,她调查摸清老人子女情况,与其子女反复谈心,谈及自己对老人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老人不但没怪他们,还处处替他们着想、开脱,作为子女不仅要履行赡养老人义务,更要为下一代做好表率……田亚欣贴着当事人的心去想问题、做思想工作,最终,在真情的感召下,老人重新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让一场即将诉诸公堂的裁判提前温情化解。不仅如此,田亚欣还不时回访看望老人,与老人唠家常,给老人鼓劲。如今,该法庭与当地妇联联合开展维权工作,妇联干部接过接力棒,一直关心关注着老人的生活,老人生活得温暖开心。
像田亚欣这样的法官,在我市两级法院中还有很多。两级法院组建了专业的家事审判团队,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成立家事审判法庭,在法官的选任上,从社会阅历、亲和力以及性格等方面考虑,选任热爱家事审判、综合素养较高的法官担任家事法官,其中一名法官还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我市17个基层法院中,有10个法院成立了专门的家事审判团队,团队一般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若干调解员或调查员组成,曲沃、大宁、古县、洪洞等法院还聘请了心理疏导员和家事调查员。
针对家事案件具有情感性、私密性等特点,我市两级法院坚持家事案件以不公开审判为原则,制定实施家事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制度,法官主动行使职权,对案件的事实予以调查和取证,以维护当事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法庭:设置温馨感化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洪洞县人民法院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家事法苑”即家事审判法庭通道打造文化长廊;曲沃县家事审判法庭文化长廊则以传统文化典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进行宣传教育。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格言、话语、故事,使对立公堂的当事人双方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感化,达到触动心灵、化解矛盾、修复情感的目的。这个做法只是全市法院家事审判庭温情化的一项举措。
两级法院还在家事法庭的设置上颠覆了人们对法庭的传统印象,威严的法庭变得家庭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曲沃、洪洞等十多个基层法院均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化家事法庭,一般采用圆桌、半圆桌或客厅式设计,取“和谐、圆满”之意,利于家事案件的温情和柔性处理;将原告、被告、上诉人、被上诉人的桌牌,换成了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子女、男方、女方等称呼,法庭环境布置温馨、亲切,有利于缓解当事人紧张、对抗的情绪。洪洞、曲沃、乡宁、吉县、霍州等法院还专门建立了心理疏导室,室中有鲜花绿植装饰,并配备了心理沙盘等专业心理疏导设备,让当事人在与法官以及心理咨询师交流时身心放松,感受到家事审判的温情。
审判:心理疏导前置
到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双方,往往都是堵塞、失衡的心理,若心放平了、思想畅通了,矛盾纠纷也就解开了。因此,心理矫治及心理疏导十分重要。家事审判中,我市两级法院重视家事案件当事人的心理矫治,争取和吸收社会力量介入,从社会各界聘请心理咨询人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家事案件的审理和调解工作。
这是2016年年末发生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其中一方当事人因患有抑郁症,致使案件的处理相当棘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曲沃县人民法院针对案情,及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参与,成功化解矛盾,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家事审判的人文关怀。原告赵某与被告于某双方同居时,赵某年仅17岁,到结婚年龄后两人补办了结婚证。赵某现年24岁,18岁时就生育一子,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由于赵某系养父母从小抱养,并且娇生惯养,早早辍学步入社会成家,其心智并不足以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和重担,婚后不安心在家好好生活,而是将两个孩子扔给于某,自己以打工为名去山东、福建、河南等地。于某比赵某大5岁,从开始谈恋爱就对赵某很是宠爱,经济上随时满足赵某的要求。也正因为对赵某过于溺爱,造成赵某在共同生活后对于某和孩子不负责任,致使于某患上了抑郁症。每每提及此事,于某都是痛哭失声、不能自已,还曾发生过于某到赵某娘家用汽油烧房子、殴打赵某等极端行为。鉴于此,在处理这起纠纷中,如不能很好地控制于某的情绪,将会产生不可预见的严重后果。在了解到初步情况后,家事审判庭首先由承办法官对于某进行心理开导和说服教育。同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案件调解与审理。承办法官也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和于某的父母进行深入沟通,对于某的病情和家庭可能出现的变故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法官、心理咨询师、于某的代理律师及于某父母的共同努力,于某逐渐走出了心理误区,重新鼓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该案顺利地进行了庭前调解、开庭审理、庭后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至此,一起矛盾重重、可能引发不测事件的离婚纠纷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将心理疏导前置覆盖到所有家事案件,并贯穿于家事案件审判的各个环节。这是曲沃县人民法院的典型做法,更是我市两级法院家事审判的亮点。心理矫正、心理疏导前置越来越显现出在家事审判中的柔性威力。
调解:多元化解矛盾
家事纠纷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审判机关对纠纷的全面了解受限,社会参与能够更全面了解纠纷,从不同角度提供更多维度的解决方案。我市两级法院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打造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妇联、民政、司法部门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团队等社会力量的优势,无论在诉前、诉中、诉后审判实践中都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今年77岁的老人张某是浮山县天坛镇人,有儿有女,自几年前老伴去世后就独自一人生活。2016年夏天,因雨天路滑老人不慎摔倒,造成右腿骨折,虽经治疗痊愈,但终究年龄大了,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维持生活,老人向三个儿子索要生活费却无果,女儿也是偶尔来看她一次。今年1月,老人无奈,一纸诉状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告上法庭,请求法院维护其合法权益。接到此案后,一方面承办法官及时与老人的子女取得联系,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另一方面,与老人三个儿子所在村委会的人民陪审员及村干部进行沟通,多方联动,在老人与儿子之间循循善诱、耐心解释、积极调解。最终,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的儿女承认了错误,母子之间的积怨得以化解。
分布在群众身边的民调员、妇联干部等,用贴心、细心、耐心的服务,架起了法庭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唤起人们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
贾俊明是浮山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在离婚案件调解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年初调解成功的两个年轻人的案例,在男方提起离婚诉讼后,法官及时与他联系,一起与两个年轻人分别交谈,了解当事人感情基础、生活现状,在调解过程中,他发现两个年轻人感情基础较好,主要矛盾缘于双方父母过多参与当事人婚姻生活,抓住当事人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这个亲情焦点,劝解双方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想。第一次调解后,他试着提出让男方撤诉。随后,他去见了双方的父母,开导当事人双方父母,以情以理说服双方父母,终于在先后调解了四次后,当事人双方和好如初,这期间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案件审理效果如何?执行得怎样?我市两级法院针对家事案件特点,在家事审判改革中建立“案结事了回访随行”制度,法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回访,以掌握案件审理效果以及当事人履行义务的情况,同时收集当事人对家事审判的意见。
理念与方法上的系列改革创新,使得我市家事审判在刚性的法律面前显现了柔性的力量,真正使家事案件案结、事了、人和,有效地维护了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了社会文明水平和治理水平。自2016年5月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家事案件18955件,审结18012件,审结率95.03%,其中调撤10973件,调撤率60.92%;未发生因家事审判案件处理不当引发当事人越级上访事件以及民转刑案件。
记者手记
一路创新、一路凯歌。三年来的努力、探索与实践,我市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工作得到广泛赞誉。
2017年2月,在全国家事审判工作推进会上,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全省代表作了经验介绍,并受到表扬;2017年9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法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法治中国说》的录制,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1月18日,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音频传媒喜马拉雅电台制作了《家事1+1》节目;2018年2月3日,央视《庭审现场》播出了曲沃法院某家事案件审理过程……同时,一批家事审判“明星法官”涌现出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民心”法官。
法律有温度、法官有温情。我市家事审判改革成果,让人民群众在威严的法律面前,增加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 张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