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之临汾农业篇

2018-11-30 08:58: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40年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

  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业起步。40年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全速前进。40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20个“中央一号文件”,深入贯彻中央、省一系列农业政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正在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如今,全市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万象更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片希望的田野变化日新月异。

  4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户村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从此,改革如春风化雨般吹向全国大地,远在千里之外的平阳沃土上开始酝酿着勃勃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2004年以后,全市不断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加大,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

  1978年我市粮食总产量86.13吨,2017年增加到260.62万吨。

  1978年我市人均粮食占有量297.52公斤,2017年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81.55公斤。

  2017年全市蔬菜产量110.88万吨,比197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4.7%;油料产量1.45万吨,增长7.9倍,年均增长5.8%;水果产量91.15万吨,增长31.7倍,年均增长9.4%……

  40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作物种植迅猛发展,希望的土地上硕果丰盈。

  同时,全市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养殖环境,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畜牧业逐步发展为大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7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45.72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25.2%;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全市大牲畜饲养由过去的役用为主转变为役肉、奶毛综合利用,全市大牲畜存栏发生较大变化,存栏头数由1978年的27.51万头,减少到8.35万头;畜禽饲养量的增加和出栏率的提高,使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17年全市肉类产量14.99万吨,增长9倍,年均增长6.1%;禽蛋产量12.84万吨,增长29.58倍,年均增长9.2%;奶类产量4.38万吨,增长47.64倍,年均增长10.5%。

  40年来,我市不断丰富着群众饭碗里的食物,尧都区、曲沃、襄汾、洪洞等地的水产养殖方式不断优化,商品鱼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不仅较好地利用了全市有限的水资源,更结束了临汾人难食鲜活鱼的历史。据统计,全市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105吨提高到7207吨,增长67.64倍,年均增长11.5%。

  洪洞天泽现代农业示范园、曲沃晋之源太子滩现代农业园区、浮山印象田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汾西洪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别是曲沃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融入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众多现代农业元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等本土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过得硬、打得开。与此同时,全市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大宁西瓜、永和红枣、襄汾莲藕等产品通过了地理标志认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与日俱增。

  40年来,我市不仅农业生产硕果丰盈,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2017年全市“四大工程”完成投资39.7亿元,投资完成率103.2%。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共计创建示范村135个,宜居示范工程完成投资5亿元,投资完成率106%。开展全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共拆除违建、取缔占路经营店、整治乱搭乱建等共17.2万处,整治面积648万平方米;共清理垃圾堆放点45.3万处,清理垃圾156.7万吨;共整治臭水坑、臭水池、臭水沟等5562处,污水减排量达32870吨,减少污染面积65.2万平方米;共整治秸秆乱扔、乱堆、乱放7226处,整治农业固体废弃物乱扔、乱堆、乱放7246处……乡村美景跃然入目。

  “轻松了啊!现在说起农民,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涩了。”尧都区吴村镇屯里村村民成建平感慨万千,“以前天天下地里干活,每到收小麦和玉米的时候就发愁,太费劲了,手被划出的口子数都数不清。咱农民不怕吃苦,但也盼着这农活能干得轻松点。”今年五十多岁的成建平的确盼到了,“以前十天半个月收不完的玉米,现在机子一过,玉米收了小麦顺便也种上了,省心省力省时间,这是大好事啊!”从费时费力的人工耕种到省工高效的机械化操作,成建平见证了40多年我国农耕方式的巨大变迁。

  1978年至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经历了由使用传统的小农具到新式改良农具再到机械农具的发展过程。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9.9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147.1万千瓦,增长2.79倍,年均增长3.5%。2017年全市机械耕地面积364.35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27.38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347.71千公顷,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9.23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改变了主要依靠人畜力进行农业劳作的传统生产方式,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改变并不仅限于此,农民的汗水可以流在土地上,也可以挥洒在办公桌上。刘耀山是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人,靠天吃饭曾是当地农业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但近年来,提起由刘耀山发起成立的以栽植“玉露香”梨为主打产业的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人们赞不绝口,纷纷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漫山遍野的连片梨园,从未见过机器隆隆、上百余人同时作业的热闹场面。随着梨园示范效应的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了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新农民刘耀山,刘耀山和他发展的梨产业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欣喜的看到农业在变强、农村在变美、农民在变富。40年的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享受到了农业改革带来的红利。展望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的华彩乐章!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