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中秋的隆化垣上,漫山遍野的苹果压弯枝头,一队队提筐挎篮的采摘大军,载满苹果的卡车在平坦的村道上奔驰,公路两旁、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热闹火红的交易场面,果农们把一箱箱硕大香艳的苹果,装上外来的车辆......处处都是一派丰收在望的繁忙景象,已经成为翼城县隆化镇入秋以来一道靓丽的风景。
“精细管理,摘花摘叶,疏花疏果,定株定量”,这是翼城县隆化镇上吴村闫小利10余年的栽植苹果心得。凭借着异于常人的细心和付出,闫小利收益颇丰。不仅苹果个大着色好,而且个匀汁多蜜甜,3元一斤在地头不倒价,成为客商的抢手货,每年最少30万元的进账稳赚。今年,其他地方的苹果受到春寒,影响了挂果,闫小利的15亩苹果由于开花迟,挂果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每斤估计能卖到5元。
然而,熟知闫小利的人都知道,这个和改革开放“同岁”的年轻人,早先家里穷得叮当响。“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翻了身,是政府号召栽植苹果让我家发了财!”抚今追昔,闫小利十分感慨。
同闫小利一样,今年53岁的牢寨村果农李宁对土地下户前的日子记忆犹新。“那时我们村的农业主要是以种植小麦为主,全部是旱地,靠天吃饭,年景好点,也就是每亩打个二、三百斤,根本不够吃,大队调剂给我们的红薯干、高粱面,虽然难吃,却是我们的救命粮!”土地下户后,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粮食吃,但生活依然艰辛。靠人力种地、收割,“一碗饭端到嘴边,几十道工序。”
穷则思变。2001年,李宁在政府的号召下,率先在自己的6亩地里栽植苹果树。如今的李宁,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农资销售点,小日子红火滋润,还有了一个头衔:“牢寨村苹果协会会长”。专门负责村里1800亩富硒苹果的产、购、销、管理服务,成为果农信赖的热心人、领头人。
今年60岁的王学善,可以说是北撖村最具苹果管理经验的“权威”果农。还在上个世纪末,他就把自己的10亩地全部栽种成苹果。“我们这气候适宜,最适合种植苹果。政府号召大家栽种苹果树,我们这的村民就比其他地方的村民积极,全部栽上了苹果树,仅我们村,就栽植了3000多亩。”
改革开放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经验都是在不断摸索的前进道路上总结积累。北撖村的苹果栽植,也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那时,长枝富士虽然好吃,但是挂果少,还不好管理,每次几家凑一车,客商也不爱来。后来,政府和农业部门就带领我们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积累经验。”王学善回忆说,“学习参观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环割和嫁接,我们上了着色好、易管理、产量高、口感好的宫崎短枝富士。同时,水利部门、开发办不仅给我们果农打了深井,还将管道铺设到每个果农的地头,彻底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后顾之忧。”
有了产量,有了规模,有了质量,客商也多起来。心眼活泛、种植多年优质富士的刘红就瞅准了商机。适时成立了自己的“红海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一次能储存2000吨的冷藏库。“客商到每家每户去收,既不方便,耽误时间,还可能良莠不齐,不放心。另外,尽管果农普遍热情高,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管理不到位,物资价格高、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刘红解释说,“我们成立合作社,不仅为果农统一提供物资、销售,还组织提供技术服务,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订单式管理,既让果农吃了“定心丸”,也极大地方便了客商。”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隆化镇党委、政府号召果农,积极引进上色快、具有防癌、防肿瘤功能的富硒苹果,并在条件具备的牢寨村、北张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鼓励有识之士建设高科技富硒苹果示范园,引领苹果种植的方向。“大家都栽种苹果树,中间就你一家种小麦,成本不划算,大型收割机根本不愿意来。”果农王学善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连点成片,才有出路,才有发展,才有效益”。
在苹果集中管理上,隆化镇最大的特点是以协会替代传统的村级管理。“大家都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共同的关注和话题。我们在果农自发自愿的基础上,适时引导成立苹果协会,由果农推选出懂管理、会经营、有热情,大伙儿信得过的人担任会长,带领协会承担起果树的水、电、路、剪枝管理、销售服务等工作,不仅有效提高了果农的受益和积极性,防止了行政指挥的盲目性,也有效减轻了我们的管理压力。”隆化镇党委书记曹俊义如是说。
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将致富的“金钥匙”送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到目前为止,仅有3.8万多口人,人均2亩地的隆化镇,仅苹果栽植一项,就栽种了2万多亩,建起较大型果库5个,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16个。
随着管理技术的日趋成熟,隆化镇涌现出一大批苹果管理能手;新技术、新品种不断落地,品质不断提高;设施不断完善,产量和抗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产销网络日趋健全,销售难的问题基本化解;2013年被定为国家级苹果出口示范区,2017年争取到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全国只有100家),隆化苹果逐步进入中高档家庭的餐桌。“北撖苹果、隆化小米等特色农业作为我们镇的扎根性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走好品牌营销之路,让特色农业成为我们隆化的一张响亮名片,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果果!”隆化镇镇长辛树盛满怀憧憬地说。
如今,放眼隆化垣,遍地苹果香。改革开放四十年,许多老百姓依托苹果、小米等特色种植产业,不仅纷纷走上致富路,住上了新房,坐上了小车,还实现了生态、经济、景观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共赢。
郭向华(作者单位:翼城县政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