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新临汾
——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等报告
王秀萍代表
补齐贫困群众 “精神短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脱贫攻坚工作如“强化三个管理,落实五联五帮,推进十大工程”等内容非常鼓舞人心,这些脱贫措施和办法必将更大地惠及广大贫困人口。
“扶贫扶智工程”能列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贫困人口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重关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可以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我认为,在扶志、扶智的过程中,还应注重选择让贫困人口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经过调查,一些帮扶单位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积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并通过“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在送知识、送技术下乡的过程中,用自编自演激励农民脱贫致富的歌曲、小品等文艺活动,帮助农民树立积极脱贫的思想意识。对于这些好的举措,各帮扶单位要相互学习借鉴,积极推广,更好地助力我市打好脱贫攻坚战。
记者 张春茂
乔越峰代表
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针灸、按摩、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作为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可以广泛推广到乡村、社区的卫生所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有效、实惠的医疗服务。
我认为,我市在大力推进健康临汾建设、深入开展提升医疗质量专项行动中,应当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适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所配置中医医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此举不但可以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还能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
此外,我市在实施“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中,应当注重中西医学科的“融合”培养,西医医生可以学习中医,中医医生也可以研究西医,只有中西医相辅相成,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记者 杨 全
张江菊代表
既要崇尚医德 也要整治“医闹”
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健康临汾建设,深入开展提升医疗质量专项行动,力争年底前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还提出了“实施‘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城乡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提高40元,达到490元”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非常温暖人心,也十分有利于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我认为,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守职业道德、树立高尚的医德、展现良好的形象。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采取得力措施,公正解决医患纠纷,严厉整治扰乱正常秩序的“医闹”行为,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记者 张春茂
白桂萍代表
苹果销售遇难题 分流错峰“破瓶颈”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农村群众要脱贫,产业是关键。目前,大宁县等地都在发展苹果产业,可是在苹果集中上市的季节,有时会遇到因果商压价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调研发现,在苹果丰收季,销售是果农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打击果农的种植积极性。
我认为,政府应该在扩大招商、加大电商销售等基础上,将集中上市的苹果分流,继续筹资修建一批储存价格低、服务好的储存库,将一段时间内卖不了的苹果储存起来,错峰销售,保证农民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
记者 郝海军
翟战备代表
种粮大户也要搞“第三产”
近年来,我市粮食产业发展稳定,涌现一批“种粮大户”。我认为,“种粮大户”不仅要种好粮,更应在种粮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
我市是全省种粮大市,粮食产量连年增高,受市场经济对粮食价格“随行就市”的影响,粮食的价格总也卖不上去,“种粮大户”看起来风光,实则有苦难言。为了谋求新的发展,在一些种粮大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鼓励“种粮大户”发展新的产业,对收获的粮食进行深加工,将粮食制作成粮食产品,以拓展新的发展之路。
除了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外,“种粮大户”还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引进人才和新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将临汾粮食品牌打出去。
记者 杨 全
田卫东代表
依法履职 主动作为
今年的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亮点纷呈,是一个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一是政治站位高。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为民思想、改革思路、法治思维,创新开展工作。二是回顾工作实。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由“缓”转“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通过审议重要法规、人事任免、重大事项监督,确保了市委重要意图的圆满实现。三是今后建议准。报告立足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紧扣常委会依法履职目标任务,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报告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一定能落到实处,为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新临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王小庚
肖燕代表
加强营业场所监管力度
听了“两院”工作报告,我认为过去的一年里,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基层法律工作者,我比较关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导致许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是因为网吧、KTV等营业场所违规运营所致。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我认为,应加强对营业场所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禁止未成年人入内”“成年人陪同入内”等规定,对违规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全力净化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环境。
记者 杨 全
冯海兰代表
扩大残疾人补贴范围及就业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0岁-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并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就业。
我认为,政府应提高贫困山区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扩大护理补贴范围。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二是通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形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辅助性就业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和支持性就业服务等,帮助其实现就业;三是组织和扶持轻度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鼓励涉农经济组织吸纳残疾人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四是鼓励用人单位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就业岗位,通过非全日制、临时绩效性工作制等形式灵活就业,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等在招聘岗位时给予指标,使残疾人能够分享发展带来的红利。
记者 郝海军
郭红英代表
加大电商培训力度
目前做电商的群体主要是青年人,电商涉及的部门很多,我希望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把资金、技术、政策等融合起来,形成合力,用一个拳头出力。
绝大部分青年对电子商务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大都只停留在名字本身。我认为,政府可以加大电商培训力度,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物流的发展可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较慢,很多第三方物流公司还没有覆盖到农村,不方便而且费用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针对特色农产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吸引第三方物流公司进驻农村,形成竞争,有效降低物流费用。
记者 李 娇
秦玲玲代表
让“限塑令”落到实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打造生态环保‘临汾品牌’”,我认为这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符合我市的实际。同时,我也注意到,“限塑令”颁布将近10年,但是塑料袋在生活中的使用依然很高,白色污染并没有根治,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重要的污染源。
为推动我市环境质量改善、遏制白色污染,我认为,政府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监管,从生产厂家抓起,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大力营造限产、限售的氛围,不让不合标准的塑料袋流向市场。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让人们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让“限塑令”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 李卫红
葛成稳代表
完善职称评审机制 让“土专家”被认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围绕农村新型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产业要发展,人才是保证,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发展中是“主力军”,大力培养、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
针对农村实际,我认为,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推进农村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如电商培训等,拓宽营销渠道。二是要加大建设培训基地力度,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增强人才竞争力。三是要健全农村实用性人才的评价机制,打破单纯以学历、资历评价人才的局限,做到重实践、重业绩、重成果;尤其要为一些“土专家”“田秀才”开展职称评定,把乡土人士纳入科技人才队伍之中,择优吸收到有关技术服务职能部门;同时,与各大专院校、科研所加强协作,定期培训农村人才,从而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素质。
记者 郝海军
行卫东委员
把优秀传统文化“植”进中小学生心中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推动非遗、戏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这个着眼点非常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发现,整个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与参与度都有待提高。我建议,学校应多组织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建立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机构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学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致力于打造我市品牌性的文化艺术作品,并利用各种媒体对其进行宣传。
记者 刘 静
郭素铂委员
严厉打击假冒 伪劣肥料商贩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解决好全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把绿色优质肥料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是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保障。
我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现有肥料销售企业清查整顿,规范肥料市场;引导群众对不法商贩进行举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肥料行为,净化肥料市场;成立流动检测队伍,对各地销售点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农民用肥安全。
记者 郭毅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