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又逢中秋月圆时,亲情乡情寄相思。
中秋佳节是美酒飘香、亲人团聚的日子。曾为了求学、为了创业、为了就职,或定居外地、或漂泊他乡,离家多年,是否还记得家中那泛黄的老照片?是否还记得厨房中飘来的阵阵香味?是否还记得幼时玩伴嬉戏的笑声?又是否记得家乡那熟悉又陌生的街景……
拖着行李回到家乡,最想看看哪处?恰逢山西旅发大会在家乡举办,你又对家乡变化中的哪处风景印象深刻?中秋节前,本报记者奔赴社会基层,聆听回家的游子对家乡巨变的感慨和离别多年的乡愁。
策划人 杨全
七旬老人话今昔
家乡巨变月更圆
9月20日上午,在位于市区迎春南街的小广场,今年76岁的张良贵老人正悠然地看着眼前锻炼的人们。
今昔对比,张老感慨地说:变化太大了,跟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步步高,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进高楼。还有交通也特别方便,哪儿都是油路,你就是走到北京去都沾不上土,高速、高铁、飞机样样齐全。比过去强一百倍都不止……”
张老20岁参军,25岁入党,退伍后被安置到侯马,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勤俭持家。
退休后,张老多次乘坐火车、高铁、飞机去往广西桂林、山东青岛、杭州西湖等地,但是每每旅游回来总说:咱临汾现在搞旅游,景区比它们还要多、还要好,你看那汾河公园,山清水秀;涝洰河公园,地大景美;尧都古镇,古香古色,真的一点也不次于外地……老百姓有闲情逸致出去旅游,说明日子越过越好,不像过去,我们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月饼更不敢想了。”
老人对中秋节的记忆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开始的。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物资整体仍十分匮乏。“买什么都是凭票限量供应,饼票只有过节时才会有。那时,日子虽然过得并不宽裕,但每年中秋,我们还是会买点月饼解馋。”张老笑着告诉记者,月饼买回来后,一块要被切成七八小块来吃。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凭票购物已成为历史。“现在,月饼是‘随叫随到’,各种包装、各种口味应有尽有,但我还是喜欢吃那种裹着纸、扎着麻绳的粗皮月饼,简简单单,情真意切。”张老说。
记者 亢亚莉
出租司机讲述发小的故事
亲人久别情更浓
中秋节至,又逢山西旅发大会在临汾举办,借此良机,生活在外地的游子,拖家带口,回家过中秋,呼朋唤友,游玩新临汾。
今年36岁的周劲松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中秋假期到来之际,本要加班加点多跑车的时候,他却给同行们说,自己的出租车这几天被人“包”了,但他不准备收一分钱,因为包车的人是他的发小。
“我的发小叫刘雷,是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我们两家是邻居,从小在一块长大,后来他学习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去上海发展,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周师傅介绍,刘雷常年在香港,离家十二三年,只回来过五六次。今年中秋节,刘雷准备带着刚结婚不久的新娘回来,拜见家里的长辈,顺便好好看看临汾的变化。
“说实话,这些年刘雷不在家,真的不知道临汾到底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在电话里说好了,我负责当好‘向导’、当好司机,他要给我车钱,我告诉他,这钱还不如给他爸妈买点好东西。”周师傅说,这些年来,他对这个发小一直有成见,老说工作忙、要发展,就是没时间回来,他这个发小都有意见了,更别说刘雷的父母亲了。
“19日下午,我和他的母亲一起接他,我看见他走出车站时,面对母亲一脸喜悦,完全顾不上和我说话,但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为他们的团聚感到高兴。”回家途中,周师傅一直本色扮演着出租车司机的角色,看着发小面对母亲滔滔不绝地说话,他感觉这也许就是中秋节回家的意义吧。
记者 杨全
和福建同事游览临汾
最美还是我家乡
每逢中秋思家乡,归心似箭诉衷肠。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约而至,和所有在外闯荡打拼的游子一样,怀揣着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离家求学、工作已8年之久的王雪做梦都盼着早点坐上归乡的列车,回到家乡临汾的温暖怀抱,感受美丽临汾的翻天巨变。
今年28岁的王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临汾姑娘,回想起自己在外求学、拼搏的点点滴滴,如今已是福建省一所公立学校的美术老师,她内心对于“回家”二字有着深深的体会。
“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我几乎每年的寒暑假期只能回家小住几天,随后就匆匆踏上了开往他乡的列车。虽然和父母团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可每每想起吃着心心念念的‘牛肉丸子面’,和爸妈一同牵手畅游在眼前如画般的各大公园景区,回家的感觉戳到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王雪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相册,与记者一同分享着自己与家乡临汾的“美丽相约”。
“临汾美得令人陶醉。”去年中秋节回家,王雪带着在福建一起工作的同事欣赏临汾夜景,沿着鼓楼南北街开心畅走时,同事突然内急,王雪随即带她来到一所公厕,谁知同事竟然误认为是KTV,差点闹出笑话。
“汾河音乐喷泉、华门光影秀、临汾博物馆……这几天,老妈的微信朋友圈接连不断发出临汾旅发大会盛况的图片,每一次分享都饱含着作为临汾人的骄傲与自豪。”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王雪为家乡之美拍手称赞。
记者 成华
七旬老人回家
母亲爱吃红豆饼
9月20日上午,在临汾西站,一名拖着行李箱、迈着矫健步伐走向出口处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接通电话后,径直走向了站外的围栏处,并放下手中的行李环顾四周。
得知记者来采访,老人满脸笑容地说:“真不敢想象,临汾的变化这么大。”
老人名叫陈海,今年75岁,老家洪洞。13年前,因为要照看孙子,他和老伴搬到太原居住。“起初几年,我还经常回老家,后来随着家中老人相继去世,差不多有8年没回来了。”陈老感慨地说,得知这两天临汾正在举办旅发大会,又恰逢中秋节,我特意回来,一来走亲访友,二来看看临汾的变化。这不,刚刚乘坐的高铁就把我震撼到了,不仅舒适,速度还快,过去哐哧哐哧几个小时的车程,现在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太方便了。”
赞叹着交通的便捷之余,陈老也诉说了那份特有的中秋情怀。
此次回家,陈老除了给家乡的亲戚带礼物外,还特意为去世的父母带来了红豆饼。“母亲生前最喜欢吃这个饼……”陈老深深地叹了口气,我们小时候家里穷,姊妹也多,有好几年中秋节,家里就只有一块月饼,大人还全都分给了我们,每次我们让母亲品尝时,她总会说她不爱吃月饼,直到有一次我见她把掉在炕上的月饼渣吃掉时才明白,母亲不是不爱吃,而是要留给我们。后来,我们成家立业,经济条件改善,月饼不再稀罕,但每年中秋节母亲还是会把月饼留给我们。有一年中秋,在外地上学的儿子拿回来几盒红豆饼,母亲照例推给我们,我不吃月饼。’儿子见状急忙说,奶奶,这不是月饼,这是红豆饼,而且比月饼便宜,要不然我能买这么多啊?’母亲这才拿起来,边吃边夸,比月饼好吃,比月饼好吃。’”
陈老说,从那以后,每年中秋,晚辈们总会买来各种包装的红豆饼,母亲不识字,有一年她愣是提着一盒子红豆饼去镇上的超市问价,回来后说,散装的就行,散装的便宜。打那以后,怕母亲再照着牌子问价格,孩子们总会把买来的红豆饼装在塑料袋里。
“如今,喜欢吃红豆饼的母亲已经去世,但是她留给我们无尽的相思,留给我们的中秋记忆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子欲养而亲不待……”陈老哽咽着说,“父母在,不远游。中秋到来,回家!”
记者 亢亚莉
卫东升40年后重返临汾
难舍难分是故乡
1974年,卫东升离开家乡临汾时刚刚12岁。那年,他在父母的带领下前往千里之外的吉林省通化市,再次回到临汾时,已经时隔40余载,他已由当初的少年变为快要步入花甲。
“我至今仍记得离开家乡时的感受。那时心里特别留恋,特别难舍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难舍疼我爱我的爷爷奶奶,现在仍然还能想起当初离开家乡时的情景。”卫东升提到家乡时依然非常激动,“在别人眼里,父亲是国家工作人员,我们跟着父亲去享福了,但在一个12岁的少年心里,离别故乡让我当时很难过。”
今年56岁的卫东升老家在尧都区刘村镇寄家庄村,他的父亲卫百兴1958年毕业于太原采矿学校,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地区综合资质大队。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卫东升由爷爷奶奶照看,直到12岁离开家乡。
“现在与当时相比,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当时的临汾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现在这么有生机和活力,现在的临汾感觉更像大都市。”卫东升说,“虽然生活在外地,但我一直关注着临汾,关注着家乡。听说今年家乡要举办旅发大会,临汾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吸引了身边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我在今年4月回到了阔别40余年的家乡。”
回到老家,卫东升见到了亲戚、乡邻,见到了儿时的玩伴,见到他们时忍不住泪眼汪汪,几十年过去了,对家乡的人依然感到非常亲切,就感觉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与卫东升一起回到临汾的还有与他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几位朋友。在亲人的陪伴下,他们一起在大槐树感受“家”的温暖,在壶口感受母亲河的澎湃,在尧都看尧庙、游仙洞沟,感受华夏文明的源头……
“认祖归宗,连根养根”。每到一个地方,卫东升与通化市国宁传统文化中心的朋友还拿出提前制作好的条幅留影留念,记录下自己在家乡的每一个瞬间。
“与我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对临汾都有极高的赞誉,他们说临汾的历史文化太深厚了,在临汾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头,才能感受到这块土地的厚重。”卫东升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每年八月十五和春节,我都会非常怀念故乡临汾,怀念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回到临汾才是回家,希望更多的人热爱临汾,更多人常回家看看。”
记者 张春茂
远方游子惦念亲人
千里之外寄乡愁
1996年,胡振刚退伍被安置在了河北邯郸一家国企工作。那年,他在邯郸买房、娶妻,过起了小日子。
2004年,企业倒闭,胡振刚下岗,儿子才不到四岁。那年,他和战友集资购买了一台大货车,专职跑运输。
2017年,胡振刚的父亲突发心脏病,他将大货车停在陕西,坐高铁急速回家,但还是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从当兵出去到现在,我已经离家20多年了,一直在为了生活而努力,却忽略了临汾还有一个家,家里还有老父母。”9月20日,当记者见到胡振刚时,他带着妻儿正陪着母亲吃饭。这次回家,他准备把母亲带到邯郸一起生活,可执拗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肯离开临汾。
胡振刚的父母都是临钢的退休职工,现居住在临刚生活区。“我和他爸爸在临汾生活了一辈子,干嘛要去河北,我在这里挺好的,除了振刚外,在临汾我还有一个小儿子,有人照顾我。”胡振刚的母亲说,她对自己的大儿子十分满意,每年中秋、春节都会回来,这对一个常年生活在外地的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母亲的话,并没有让胡振刚感到放心。说实话,我开车跑运输,几乎每周都会路过临汾,但都没回家看一眼,想着家中的母亲,总会心疼一会儿,但为了做生意,只能这样。”十几年来,胡振刚专跑河北到陕西的线路,虽然无数次路过家乡,但从没有特意回去过一次,他为自己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深深自责。
“我知道,让母亲去邯郸是徒劳的。说这样的话,就像是赎罪,好像真的关心母亲了,可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今年中秋节,胡振刚特意早几天回家,就是想好好陪陪母亲。因为这次在临汾住的日子比较长,他也带着妻儿好好逛逛。
“我跑大车时,每次都会在临汾附近的高速服务区休息,每次休息,都会特意听一听临汾当地人口中的临汾,离家久了,只要能听到家乡的消息,心里会很高兴。”胡振刚说,这次回家过中秋,母亲全程担任了导游,几个大的商场,几处优美的城市公园,一路走过,总会听到母亲不停地夸赞临汾的变化,还时不时问自己,临汾哪里不如邯郸?而对于母亲的话,他总会笑呵呵地回应。
又到中秋,只要远方的亲人回家,就是最好的中秋礼物。胡振刚的故事,代表了无数游子的乡愁。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