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衙”霍州署 千年官衙文化的厚重载体

2018-07-12 21:11: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霍州署衙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原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由于历史原因,东西辅线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古文化遗存,占地面积2.14万余平方米,有大小房楹180余间,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一州级衙署。

    霍州署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省纪委命名为“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因其保存完整、建筑精巧和文化内涵丰富素有“天下第一衙”之称。

    一座霍州署衙不仅是古代官衙建筑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千年官衙文化的厚重载体。

    令人震撼的古衙标本

    霍州署衙在现存古代衙署中,具有建衙时间最早、占地面积最大、担负的职能最多、气势最好的几大特点。

    据考证,霍州署最早建于隋代,起初为隋将宋老生的幕府行辕,霍州城由河西迁至现址后,原来帅府行辕成为州治之所,这使其成为全国现存原址保存时间最早的地方衙署。据清道光五年《直隶霍州志》记载:霍州署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5.8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中轴线部分,占地面积为2.14万余平方米,为现存地方衙署中占地面积最大衙署。

    霍州地处三晋南北交通要道,境内有全国八大关隘之一——韩信岭与白壁关,是重要的军事要隘,故霍州署除担负主要行政职能外,还担负驿站与军事两项职能。据考察,在全国现存地方衙门中唯有霍州署建筑整体布局为立体布局。由于霍州署中部凸四边凹的特殊地形,古人巧为布局与设计,把州署的主体建筑州署大堂建于最高处,以此为发端州署大堂月台及甬道都高于两边院落一米以上,而威猛高耸的仪门竟然高出仪门前丹墀广场近三米,以至从丹墀广场登仪门竟然有十八节台阶。由于霍州署这种罕见的高耸雄浑的建筑格局,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现存地方衙署中气势最为恢宏的衙门。

    最能体现朝代特征的建筑当属具有元堂明厦的州署大堂。元代大堂巍峨壮观,堂内既不雕梁画栋,又不彩壁绘墙,完全给人一种朴实无华、庄严肃穆的感觉。这种庄重威严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元代蒙古人那种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与大堂紧密相连的是明代抱厦。抱厦的梁架选材都经过加工修饰,圆润、标准,柱下有鼓形雕花柱础石,椽檩经过彩绘、装饰,古朴典雅,与大堂的朴实无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各具情趣,相映生辉。抱厦的四柱之上用极小的阑额相连,上面却承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柏枋,在这根普柏枋上,有斗拱七朵,朵与朵之间距离相等,可是却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的,这是把斗拱原结构上的作用“完全忘却”,好像随便搁在那儿。就这种结构的遗存而言,是目前我国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范例。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赞誉其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

    霍州署衙明清时期多有修缮添建,因主持修缮的官员既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这就是霍州署衙的建筑风格既结合了北方建筑的雄厚,又结合了南方建筑的细腻。其整体布局严谨开阔,既兼顾了衙署功能,又兼顾了工作与生活场所的大气舒适,称其为古代衙署建筑的典范之作,一点都不为过。

    令人叹服的吏治文化

    在霍州署衙内,体现吏治文化的物品随处可见,在建筑、石碑、牌匾、楹联、展品中都能体现出来。

    在霍州署衙戒石亭,面南的两块石碑上,东书“公生明”,西书“廉生威”。这六个字源自明代霍州学正曹端所言。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曹端的弟子郭晟科考中举,赴西安上任前向他请教为官之道,先生答曰:其公廉乎?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曹端的这则名言,传到时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年富那里,年富尚书经过提炼,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并刻碑立于泰安府衙内,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块官箴刻石。

    在霍州署衙谯楼大门上,有砖雕题额“拱辰”二字,这两个字取自孔子《论语》“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如果为政者能有德范,大家就会像星辰一样聚集在你的周围。千百年来,国人始终把修身立德作为为人为官的根本,为官者必先修圣贤之德,然后用高尚品行感化百姓,引导教化民众,才会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戴。

    在大堂前额牌匾上书写着“亲民堂”三字,这是明代霍州知州褚相所题,在这样一个核心位置,这样一个重要的政务活动场所,亮出“亲民堂”牌子,表明为官者自己要做一个亲民为民的好官,同时也是告诫为官者心中应时时装有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大堂的外柱上有一副楹联:“莫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命,以教以养,责在藐躬。”其意为:你不要以为老百姓可以轻视,当官的一两件事做不好,怨声、责怪声都能从老百姓口中得知;做官并不是那么容易,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都托付在官员一个人藐小的身躯上,责任重大啊!此联是在告诫为官者必须慎言、慎行,要时刻把百姓的生命安危放在心头,多替百姓着想,才能干好本职工作。

    在戒石亭牌匾上,书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清就是为官要清正廉洁;慎就是处事要谨言慎行;勤就是为政要勤政务实。“清慎勤”作为皇帝劝诫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国魏司马懿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明清皇帝亲倡,置匾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霍州署大堂东耳房上,有清代御史魏象枢的一副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岂可负之”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百姓为天,欺压百姓就如同欺负上苍,千万不能做伤天害理、败坏名声的事;辜负老百姓就是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此联把欺人与欺天,负民与负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为官者“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和爱民自警的民本思想。

    在静怡轩过厅前门上,有清代赵慎畛的一副对联: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意为:处理政务切不可讲大话空话,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身体力行;当一个好官员必须树立大局观念,要明白你办理的每件事都关乎到老百姓的生计与国家的安定。这副对联是告诫为官者对待政务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超前的,也很开放。

    在吏科上的楹联为: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二堂内柱上的楹联:为政应公廉,勿尔一私,铸成冤案;做官循律度,看吾百姓,都是良民”。廉政馆内的楹联:公正生根撑国厦;清廉执政做良才”。还有:“执法唯平一方化治;爱民若子万户笙歌”。“法合理与情,倘能三字兼收,庶无冤狱;清须勤且慎,莫谓一钱不要,便是好官”。这些楹联从不同侧面彰显着古代吏治文化,体现了为官者应具备德才兼备、勤政廉洁、秉持公廉、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等官德修养。

    值得一游的官衙明珠

    近几年,国家文物部门及霍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霍州署的保护修缮力度,经过连续几年的持续努力,霍州署中轴线部分已得到全面修缮,并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布展。

    今日的霍州署具有两大亮点:一是拥有具有全国最高水平的古代职官蜡像群像。霍州署根据各个展室的特点,聘请全国一流的蜡像大师塑造了近百个古代职官及太太小姐等各类人物蜡像。这些蜡像人物栩栩如生,传神动人,增强了衙署文化的吸引力。二是陈列布展丰富多彩,对古代职官文化进行了较深的挖掘。霍州署的布展陈列,各类古家具、古饰品、古展品丰富多样。尤其是珍品馆所陈列的珍品,大大提高了霍州署的品味。特别是对古代官衙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挖掘,人们进入霍州署后,不仅能增加知识,心灵也能得到启迪。

    而今,一颗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闪耀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的文化瑰宝——霍州署,正成为三晋大地上人们了解研究古代州级官衙文化的历史标本和进行古代衙署文化旅游的官衙明珠。

    据《三晋都市报》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