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白䶮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2018-04-18 08:56: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窑渠村原名‘姚曲’,传说‘姚曲’是一个部落首领,现在村子里的人身上就延续了部落原有的豪放、果敢的特质……”3月16日,记者见到了吉县屯里镇窑渠村“第一书记”白䶮锋,他像是一位说书人,将窑渠村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要为这个村子谋未来,了解她的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走近她的历史更能看清她的脉络走向。”

  白䶮锋说,从2015年8月14日进村子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像是一个“取经”的学生,挨家挨户地走访,听老百姓讲窑渠的故事。“与其说是听故事,其实更是听老百姓对产业发展有什么想法,对“两委”班子有什么期待,对未来有什么要求,我既然来了,就要把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3年的相处,让白䶮锋对窑渠村的老百姓有了深厚的感情:“‘白天有干的,地里有种的,兜里有装的,手里有花的’这就是他们的愿望,真的特别朴实,我觉得如果我没办法满足他们这么简单的要求,我心里愧疚。”

  为了尽早实现窑渠百姓的愿望,白䶮锋认为发展产业刻不容缓。作为一个外来的“洋”书记,带着先进思想和知识的白䶮锋却犯了难,“又想搞农业,又想搞旅游,还想试试电商,想法很多,无从下手。”白䶮锋说:“我就去向村子里干了20多年的老书记请教,和“两委”班子的成员讨论,探索带领农民致富的路子。”

  窑渠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河川地为主,本是发展产业的好地方,但是村子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妇女,所以多年来,村里仍然以种植传统的玉米、土豆等杂粮为主,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农村还是要抓农业,明确了这一方向,白䶮锋开始摸索什么样的作物比较有前景。“吉县出名的是苹果,这里也曾经种植过,后山的苹果长势还不错,我们就决定保留原有的苹果产业。”白䶮锋介绍说:“这里处于昕水河流域河川地,还有1000亩左右的土地不适宜种植苹果,我们就聘请山西农大有关专家教授实地考察调研论证,看这里有没有适合种植的产业,结果土壤、气候、水质适宜玉露香梨的生长,结合现在的市场,把这里规划建设成高标准玉露香生产基地可行性很高,可以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尽管有了理论支撑,但是老百姓不“买账”又让白䶮锋犯了难。“我们统一规划、管理、种植、包装、销售,为什么还是有老百姓不愿意种植呢?”白䶮锋“糊涂”了,在和老百姓闲聊的过程中,白䶮锋这才明白个中缘由。“玉露香3年挂果,有的老百姓本身条件不好,这3年没收入就没办法生活,得帮他们想法子度过这个‘空当期’。”柴胡喜阴,生长期短,在调研过程中,白䶮锋发现栽植玉露香梨与柴胡间作种植的方式能为老百姓取得更好的收益。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双千亩产业扶贫园区”建成,窑渠村成立了“众瑞和玉露香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23户、436口人走产业致富路。

  “这是一个开始,稳定农业的发展就是稳住了农民的根,我们才有余力去发展其他产业。”2017年,窑渠村成立了“姚曲文化旅游合作社”,建设了“厚川休闲农场”。“之所以敢发展乡村旅游,是因为我们地理位置好,且背靠人祖山风景区,这是我们的天然优势。”目前,窑渠村规划建设了蔬菜采摘园、水果采摘园、农耕广场、农家小吃、儿童游乐园、垂钓园等休闲农业设施,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化、农业生态化项目,重点打造好煎饼等“厚川味道”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36户、132口人致富,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老百姓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让他们真真正正看到自己小家的变化、周遭环境的变化,他们就愿意相信你、就肯跟着你干。”白䶮锋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山区教了11年的书,我深刻了解他们从根子里生出来的善良,也更能感受到他们渴望改变自身生活现状的急切渴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想让窑渠村的百姓踏踏实实、安安心心过上好日子。”

  记者 安月琦 郭毅红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