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宋仙茹的二十八载军工情

2019-09-02 09:08: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28年军工生涯,是我一生最骄傲的经历!”日前,记者见到了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宋仙茹,回顾28载悠悠军工情,让她神情振奋。

  “好人好马上三线”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在三线地区的深山峡谷等偏僻之地,建起了1100多个军工“三线厂”。

  “那个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1965年招徒工,政治审查后把我们分到全国各地,因为选厂址要求严苛,经四次选址三次搬迁,在我实习到期才最终确定。当时生产、生活设施都没有建起,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宋老说。

  1968年底,宋仙茹接到通知立即回厂,当天从太原河西下元赶到城里,第二天乘火车到了霍县(现霍州市),刚进县公安局招待所院里,一辆解放大卡车就开了进来。宋仙茹一行5人翻进车厢,裹好大衣与货物挤在一起,车子驶上街道,几个路灯后就扎进了漆黑的夜中。雪花、劲风、颠簸,不知过了多久,车停了下来,此时他们冻僵的身体已不听使唤,便有人上车把他们“扒拉”出来,又一个个“递”下去,领进驻地。

  第二天天亮,宋仙茹从铺着草垫的床上起来,一开门就怔在原地,抬头是望不见顶的高山,白雪覆盖着苍松,四周寂静无声偶有山风呼啸。

  “因为建厂要用电,作为电工,我是属于较早进山的,当年河流沿山脚流淌,我们只能蹚水去山另一边的车间,后来,大家肩扛手搬、运石拉土填进河道,让河水改道并修出一条大路。”宋老诉说道。

  建厂的材料都是露天放置,一下雨大家就争先恐后设法保护。粮食紧缺,他们就自己种。“那年冬天我们‘连队’开荒时,突然一块巨石从头顶掠过,因为太冷捂得严,根本听不见,石头落在身后发出巨响,‘指导员’把我和另一个‘战友’搂在一起放声哭了起来,想想真后怕。”听宋老回忆,记者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正值花季的女技术工人,在没有人烟的山里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工作起来不服输。

  青春无悔苦为乐

  “因为国家需要,经常十多个小时的加班加点,但是无论多苦都是应该的。如今退休,国家年年为我们涨工资,照顾我们的老年生活,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党,怎能不让人感恩、爱戴呢!”宋老说。

  震荡山谷的一声脆响,宣告着“三线厂”军工产品试产成功。投产后,大家更是精神百倍,车间经常是十二个小时或连轴转,他们却一丝不苟、毫无怨言,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一起吃着竖在碗里的“钢丝面”、就着一分钱的咸菜、喝着半冷不热的玉米面糊糊,把一批批产品交给了祖国。

  什么是“钢丝面”?“就是高粱面或玉米面用机器压制,怎么煮也特硬,我们就叫它‘钢丝面’。那年,在山的外面有一片西瓜地,几个男生坐车出去,在瓜地里吃完后留下姓名记了账,结果我们的领导经常被人找来要西瓜钱。领导们平易近人,都是老革命、老军人,把我们就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宋老笑着告诉记者,艰苦的生活也充满着乐趣。

  “后来‘三线厂’转为生产民品,我们就进了临钢。”1992年,宋老和老伴双双转到临钢汽车运输部工作到退休。退休后,宋仙茹经常参加“战友”聚会和老年体协活动,生活既自信又乐观,并用诗句记录了火一样的青春。“生在那年月,人人心似火。一心为报国,苦中全是乐。产品横空出,欢呼庆投产。上班冲锋号,下班起步行。俨然一军旅,宛如军中人。车间机轰鸣,窗外弹声脆。为国为援外,产品成箱运。军品需转民,战友八方行。原本同甘苦,怎忍四处分。青山绿水处处在,独念第二故乡情。”

  “现在,我们这些人经常回去,厂房废弃了,但那里的老表依然记得我们。今年太原的几个战友回去,把礼堂上方的红星重新刷了漆,鲜亮的红星永远闪耀在大家心中……”宋仙茹说。

  记者手记

  在宋老家中,记者想通过一些纪念品寻找时代痕迹,但是除了十来张老照片外拿不出任何东西。

  “当时生产了那么多的枪弹,难道没有拿回几发空弹壳吗?”记者不由发问。“没有,车间里堆积的半成品和打靶试验后的空弹壳随处可见,但是工厂的就是国家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丝一毫也没想过拿回家。”

  去见宋老时下着小雨,她担心自己家不好找,拿着两把伞早早来到小区大门外等。时代在变,但他们以苦为乐的自豪、无私奉献的坚毅和善良体贴的质朴,正如同“三线厂”礼堂正中的红星,永远散发着夺目光辉。

  记者 郑红卫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