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开火锅店,赶上“非典”,赔了;想发“羊”财,羊价大跌,亏了……干啥啥不成。轮番打击下来,李永红反倒汲取了不少经验教训,长了不少见识。
李永红是谁?他是永和县桑壁镇堡则村的一位“名人”。只不过,以前出名是因为“穷”,做生意赔了不少钱,欠了不少外债;现在出名则是因为“能”,不仅自己做成了生意,还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把一手创办的华龙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龙果业)做成了永和县的龙头企业。
9月10日,记者见到了李永红,他的冷静、沉着、笃定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穷怕了,所以不怕了
永和县地处晋陕大峡谷,七梁八峁九面坡,是典型的地貌特征,生活条件艰苦。
李永红有一个踏实肯干的父亲,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中,还是带着家人摆脱了贫困。“我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一边种地一边开拖拉机搞运输,带领一家人过上了相对舒坦的日子。”李永红说,正是因为有父亲的激励,所以高中毕业后他也参了军。
因为事事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在部队那几年,李永红被当做重点培养对象。正当部队领导看好他、战友们喜欢他、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家中发生的变故,中断了他继续留在部队的美好愿望。
“父亲因为高血压、糖尿病,不能再干重活了。”为了供妹妹、弟弟继续完成学业,更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李永红向部队领导递交了退伍申请。
2002年,退伍后的李永红在四川成都开了一家火锅店,但到2003年,却不想赶上“非典”,赔光了所有积蓄,李永红“灰头土脸”回到了家乡。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天无绝人之路,开饭店赔了,咱再干别的,只要肯吃苦,我就不信干不成事!”
在父亲的鼓励下,李永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养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完农活再去放羊。然而事与愿违,李永红盼来的不是一摞摞的人民币,而是市场上羊价大跌的坏消息。本想发“羊财”,结果不仅赔了老本,还欠了外债。
“我之所以没有被打倒,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还有部队生涯教给我的坚毅。”李永红整理好心情后,总结经验教训,“不能被困难打倒,已经这么穷了,还能穷到哪儿去?我要改变命运。”
干上了,就要干好了
在大伙儿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李永红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2004年,邻村有80余亩核桃园和近10亩苹果园要对外承包,和父亲商量后,李永红决定再努力一把。“前两次生意已经赔光了家底,别人见了我都躲着走,一家人只能厚着脸皮四处借钱、贷款。”
“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不吃苦不行。”李永红坦言,“山上没水、没电,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山下往上背。”每天修剪、管理这几百棵树,还在树下种粮食、养鸡。这样的日子,李永红愣是熬了三年。
2007年,收获的季节到了,李永红开始为自家的核桃和苹果找出路。当他带着产品来到太原农贸市场后,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因为他的产品包装太简陋,所以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处理了。
此后,李永红经常出去跑市场,一边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一边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经过不断摸索,他精心管理的核桃树和苹果树长势良好,苹果的价格也一年比一年高。2008年,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几万元的盈余。
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永红也一天比一天有心劲儿。李永红说:“我不能辜负父亲的厚望,一定要在果树种植这行干出个名堂!”
致富了,才能志远了
“人穷未必志短,但有了经济基础,才能有办事做事的底气。”李永红坦言,“以前从没想过自己的企业会成为永和县的龙头企业,现在,我只想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结合永和县委、县政府“林果富民、生态立县”战略思想,本着“立足永和、面向全国、服务果农、发展共赢”的宗旨,华龙果业渐渐发展了起来,有了规模,按照“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基地,搞活一地市场,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立足现代农业,服务三农。
目前,华龙果业已建成苹果种植基地1562亩,其中桑壁镇堡则村301亩、坡头乡均庄村360亩、芝河镇药家湾210亩、阁底乡高家垣村541亩和交口乡鹿角村150亩,其中挂果面积达220亩,年产优质苹果近百万斤,产值可达300万元。主要销往北京、广州、成都、南宁等城市。
2018年以来,华龙果业共计带动农户416户,其中贫困户199户。通过劳务用工带动296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全县37户果农户均增收2500余元;通过“一村一品一主体”项目,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科技管护、技术培训、收益分红带动5个村83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
从无名小辈到致富带头人,李永红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时代造英雄,要感谢时代。”李永红谦逊地说。在他的人生信条中,有一条至关重要,那就是他在自己产品的包装上印的那句话:“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