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示范园
临汾新闻网讯 侯马,山西南部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区位优越、环境优美。全市国土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43平方公里,辖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76个行政村、28个社区,总人口29.6万人。
2600年前,这里曾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都城所在地。1971年建市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侯马市坚持城乡统筹共建原则,夯实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全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城乡一体战略 勾勒发展新蓝图
侯马市是一座新兴的县级城市。自1956年开始,该区域进行过4次城市总体规划。
1956年、1960年分别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至1980年,从该市交通枢纽、晋国遗址、自然条件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实际出发,第三次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
侯马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被称为“跨世纪总体规划”。1994年6月1日,《侯马市城市规划大纲(1995—2010年)》出炉。1996年4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002年作了调整。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将侯马市城市性质确定为:晋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以轻型加工工业和商贸为主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到2010年控制在30万左右,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33平方公里以内,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向东发展为主,向北发展为辅。
“城乡一体战略”成为侯马城乡总体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其目的就是要加快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和谐侯马。
空间发展规划突出“城乡一体化”特色:以大运经济带与侯西经济带为基本,以城——乡——村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城区为中心,依托高村、凤城两个卫星城镇,实施圈层轴向推进战略,形成“一城、双轴、二片、二组团、多点”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一城”即侯马中心城区,包括旧城、新城;“双轴”即新田路——晋都路及其延伸线构成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同蒲——侯月铁路构成南北向城市产业拓展轴;“二片”即侯北产业集中区和浍南产业集中区;“二组团”即高村乡、凤城乡两个城镇组团;“多点”即多个规模、职能特色各异的村庄居民点。
彭真故居
文明路街景
新城新貌 “旱码头”华丽转身
道路建设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前,侯马还只是一个镇,街道狭窄,仅有的4条街道中,东街长30米,西街长420米,南街长350米,北街长130米。而且街道均为土路,与晋南“旱码头”交通要冲的地位极不相称。
1971年建市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侯马市道路建设进入飞速发展阶段。1978—1995年间,累计投资1.2亿元,市区道路总长达到46公里;1996—2003年,侯马市累计投资4976.56万元,新建了程王路东段、望桥街北段、文明路、中心街等10余条街道,扩宽改造了新田路、花园街(车站广场路段)、合欢街、建工路等街道;2003年以来,新建改建高速公路连接线、程王西路改造工程、北环路、紫金山街中段、浍滨街北段、市府路、浍滨街等工程相继完工;2018年,又新建了北环路西延、海军街北延、程王路东延、纺织东巷、康乐街等道路。
截至2018年年底,侯马城市道路发展到40余条,总长100余公里。市区主要道路,南北方向以同蒲铁路为轴线向东西两翼展开,东西方向以新田路、晋都路、文明路、文公路为轴线向南北两翼展开。市区主干道纵横交织的棋盘式道路网,像一条条跳动着的大动脉,昼夜不息地为城市发展输送着血液养分。
园林绿化成绩斐然。多年来,侯马市坚持修建道路与栽植花木相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乔灌花草、错落有致”的街道绿化格局。每年确定15个左右重点单位,按国家绿化标准实施庭院绿化。1992年,省绿化委员会在侯马召开城市绿化现场会。2002年,省政府在侯马市召开城市建设流动现场会,肯定了侯马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做法。2003年,侯马建成公园、街头游园、广场绿地、园林风景区39处,形成景观的主次干道8条,达标的庭院绿化单位89个,命名为花园式的单位31个。这一年,侯马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通过国家级城市化型生态示范市评审验收。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16年,侯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侯马市要建成“绿色、宜居、文明”建设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中国绿色名市”“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山西省综合型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城市服务功能日益完善。2014年5月,侯马市成立政通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改良型A2O+JSBC工艺,实施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日处理能力达到4万吨。2018年再次提标改造,新增N池、DN池和高效沉淀池处理工段。污泥含水率达到环保要求。至今年9月底,提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从10月起,出水COD、总磷、氨氮三项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其余指标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执行。
2018年,侯马市生活垃圾焚烧场建设项目落地。该项目可有效解决垃圾填埋二次污染的问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侯马市集中供热始于1992年,截至目前,侯马市共有3家供热企业,总供热面积达到849万平方米;到2018年年底,全市所有主要街道和居住区街巷都安装了路灯,路灯双线总长达240余公里,逐步向自动化、现代化、节能化、景观照明现代化方向迈进。每到夜晚,华灯齐放,众彩纷呈,为城市装扮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截至目前,侯马市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6%,燃气普及率达到99%,污水处理率达到96%,污水处理厂负荷达到96%,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86%,城市绿地率达到38.8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2.5%。城市主次干道照明装置率达到98%,城市道路亮灯率达98%以上……各项指标均名列临汾市前茅。一座绿色、宜居新城,在晋南大地愈来愈秀丽多姿。
侯马市民公园一角
侯马高铁西站
围绕产业融合 量身精吃“农业饭”
侯马现有农村人口11.3万人,是全省城市和农村人口倒挂的唯一县级市;耕地只有15万亩,只是周边农业大县一个乡镇的耕地面积。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力强劲,城乡经济融合度高,是侯马市的一个突出特点。
立足这个实际,侯马市围绕打造精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商贸市场、拓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做出一篇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河东村的香菇、张少村的西瓜、程村的莲菜、西里村的葡萄、西程王村的黄瓜、卫家庄的药材、上园村的养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侯马市加快制订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该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推动农业向园区化、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近几年,侯马市蔬菜、瓜果、药材种植园和标准化养殖场“三园一场”建设成绩斐然;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项目4500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000亩。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侯马市努力打造百里汾河三产融合带的要求,推进旅游与农业、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业主题公园、休闲观光采摘园、田园综合体等旅游新业态,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方向。
同时,南西庄、垤上、秦村等近郊农村,发挥位置优势,建成了果蔬批发、农副产品贸易、特色小吃一条街等各类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的渠道,也成为城市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平台。全市25个大型专业综合商贸市场,安置本地及周边县市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余人,市场年成交额达到90亿元以上,也是侯马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板块。
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有序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并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现“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加快建设统防统治、技术服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机收机种、信息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田广场全貌
“六个全覆盖”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17年3月,侯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突出实施‘六个全覆盖’工程。”从2018年到2020年,在全市农村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城市自来水”和“旱厕改造”六个全覆盖,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侯马市实施城乡共建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面完成。2017年,侯马市被确定为山西省垃圾治理试点市,全面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将76个行政村、2个社区环境卫生全面纳入市环卫局统一管理。2018年1月,该市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将全市行政村、国道省道、乡村连接道路的环境卫生工作全面纳入市区环卫管理体系。压缩车、湿式清扫车,洒水车、垃圾收集车、保洁三轮车等设备及500余人的清扫保洁队伍,实现了农村和各级道路统一清扫、人工清扫“一扫两保”。对全市农村300余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全部清理销号。现在,即使在最偏远的农村,每天也都有统一标识的封闭式垃圾收集车,定时穿行于大街小巷间。村民们也习惯了每天两次将生活垃圾定时送出家门。
生活污水分类集中处理有序推进。作为全省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的县市之一,2016年,侯马市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综合利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制定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防治规划》,完成了全市76个村、2个农村社区污水治理初步勘测,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目标。2017年,14个村的生活污水进了城市污水管网。2018年,16个村庄、1个社区(风雷社区),先行采用EPC+O模式,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目前,沿浍河两岸16个村和1个社区的生活污水治理站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可在12月底完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工程,将在2020年底实现全覆盖。
农村集中供热覆盖面超过60%。2016年,上马办事处单家营村率先主动接入城市供暖管网,成为侯马市第一个告别了个体小锅炉取暖的农村。2017年,全市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完成了程村、辛店、金沙等18个村的集中供热。2018年,又对东庄、凤城、北堡等24个村和9个城市住宅区实施了集中供热。新增集中供热用户1.1万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39.9万平方米。2019年,又有4个村实施了集中供热。截至目前,该市实施集中供热的村达到了47个,全市供热管网总长达到96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46万平方米,其中农村集中供热覆盖面达到60%。
城市天然气管网逐步向农村延伸。经过几年的努力,2017年底,侯马市有25个村通上了天然气。今年,该市继续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对城市天然气覆盖盲点加快“清零”,对输气管网覆盖不到的偏远村庄,积极采取罐装输送的新模式,提升气化率,加快实现农村集中供气全覆盖,进一步用清洁能源代替农村燃煤、烧柴。2018年,该市完成铺设天然气管道6.99公里,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1448户。全市天然气管线总长约700公里,全市居民安装用户达到75000户。已有28个村、约1.1万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
城市自来水农村全覆盖。2011年,南西庄、宋郭等23个“城中村”和近郊村实现了城市自来水进村入户。2012年,侯马全面铺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完成了汾河沿岸15个村的城市自来水进村入户。2014年,该市再投资227万元,建成1座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质检测中心,供水水质检测能力由24项提高到44项,全天候保证了城乡群众的饮水安全。2018年,侯马市新建了1座3000立方米的调蓄水池,城市自来水主管网通到73个农村(社区)。目前,全市78个村(社区)已实现城市自来水主管网全覆盖,接通城市自来水的村已达到66个,占村庄总数的85%。
农村改厕工程紧张进行。“小”厕所,“大”民生。2014年,侯马市开始实施旱厕改造提升工程。在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统筹使用的基础上,侯马财政投入480万元,完成了首批对新田乡14个城中村4600余农户的旱厕改造。2018年,完成600余户改厕任务,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达到6091户,普及率为19.37%。2019年,根据全市“六个全覆盖”整体进程计划,侯马市卫健局与住建、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对进行污水集中处理的15个村的4400余户农户实施改厕工程。目前,改厕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改厕农户将达到1.05万户。
随着“六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侯马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大家高兴地说:咱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文字:秦明忠
摄影:冯文芳 杨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