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阳光般温暖,春风般和煦,这是很多人对高燕的第一印象。高燕本是浮山中学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12年间,她培育了万千学子。33岁那年,带着大面积提高班级成绩的目标,她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因一件社会突发事件,开始接触生命教育领域。创作《生命教育读本》(青少年版)的六年间,她辗转四个单位,数易其稿,这本书不仅填补了山西省生命教育类图书的空白,还获得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她主持完成的课题也获得全国首届生命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1996年至2011年,在浮山中学任教期间,教学经验的积累让高燕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飞速提高。
“我这个人就是爱琢磨,工作中发现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高燕说,2003年,她发现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日渐落后,出现生源流失的现象,便自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并在高149班做大胆尝试,使班级均分一下子提高了十几分。怎样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怀揣着这个梦想,她以33岁的“高龄”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智商、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对同一个知识点掌握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但只要时间足够,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掌握。”2007年9月,高燕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创建了“探究—表征”课堂教学模式。
2008年5月,高燕撰写的包含“探究—表征”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理论及应用的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二等奖。“这个教学模式其实很简单。探究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探索能力;表征分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内部表征就是在脑子里边想一遍,外部表征就是说出来。”高燕说,学生能说出来才算真正学会了。她也总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每个重点都要求学生说一遍,学生成绩得到了大面积提高。
2004年,“马加爵事件”震惊了全国,也深深地触动了高燕。一个寄托全家人希望的贫困大学生怎能如此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高燕说:“反思之下,如果在事发之前马加爵能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如果那4位同学能够尊重马加爵,这场生命的悲剧也许就能避免。”
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很多青少年缺乏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敬畏。“现在城市里四对一乃至六对一的育儿模式,使孩子自我中心严重且抗挫折能力差。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也成了问题少年的重灾区。而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高燕强烈地意识到,青少年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而当时我国在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几乎是空白。
从此,高燕开始深入师生之间调研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撰写成教育后记,不断完善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始了《生命教育读本》(青少年版)的正式创作并运用于课堂之中。
2010年,高二分班时,席某分到她的班上,这位学生“哥们儿义气”重,高一时曾因替同学鸣不平打伤别人。“这事是我处理的,他父母还赔了500元医药费。我当时说,你替别人扛事,怎么出事了赔钱的是你的爸妈,你的哥们呢?他和他的父母怎么不来?我觉得这话当时对他有很大的触动。”高燕说,之后她多次找席某谈心,对他进行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席某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学习上积极上进,生活中乐于助人,说话处事平和从容。
2012年3月底,高燕创立了山西省首所生命教育工作室,并在浮山政务网开设了专题专栏。同时,她还参加了团县委组织的“与农民工子女面对面”活动,在市文明网、浮山电视台发出了“传承五四精神,争当有责青年”倡议,在县老年大学开展了“如何正确对待小孙孙”等公益志愿服务。
生命教育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为出发点,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与人生、情感与交往、自我保护、防灾避险、食品安全,这些都是生命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高燕说,生命是很脆弱的,所以更应该好好珍惜生命,当危险降临时,要努力将危害降到最低,避免二次伤害。
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和学习让高燕患上了严重的颈肌劳损以及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但十几年来,不论如何艰辛,她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未止步。现在,不管在任何场合,只要家长向她请教教育方面的问题,高燕都会给出自己的见解。
说到今后的打算,高燕又有了新的计划:“今年我想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完善《生命教育读本》,把防灾避险等安全教育内容重新加上,将其改编为初中版和高中版两本书。上次出版时,把三本书的内容压缩为一本,删除了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希望能在全市十七个县(市、区)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公益宣讲活动,让生命教育为更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记者 闫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