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山大沟深,坡陡地瘠,大宁县太古乡的后腰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山路弯多难行,一到雨天怕出门、怕窑塌。”这是后腰村村民长久以来的“心病”,因为他们世代居住在“竖裂横缝”的土窑洞里。早些年,靠天吃饭日子难,庄稼地里收成少,玉米窝头沾盐水、红薯当粮是常态。这些年,全村但凡年轻点、有文化、有技术的都进城了,留在村里的要么年老病弱,要么孤老单身。
要挖穷根,就得搬迁、修路、找产业。2017年,当县里开始对后腰村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拓宽通村公路时,故土难离的村民却不舍离开,随之而来的矛盾制约着乡村发展。
如何啃下硬骨头,关键在干部,核心是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宁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集中财力、物力,选调“精兵强将”深扎太古乡,他们个个冲到脱贫攻坚一线。
瞧着驻村干部舍家为民办实事,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自发带头化解矛盾、不计得失助力攻坚,已然成为“大义村民”,蓄力正能量,用内生动力挣脱贫困枷锁。
乡亲们说:“这些年,我们穷怕了。既然党的政策为人民,就要响应党的号召,建设好咱的最美家园。”
“我从来都没想过光景能这么好。”坐在新买的沙发上,71岁的贺五保露出一脸满足的笑容。去年,后腰村第三批拆迁推进时遇到阻力,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不提条件、不要赔偿”,主动要求砍掉自家十多株花椒树,推平12孔土窑,按标准老两口分到了49平方米的“新房”。
贺五保说:“大院换小房,我也心甘情愿。多少年了,后腰一直落后。如今她在变好、变强,个人得失算不得啥,这一切都值。”
事实上,穷山沟、土窑洞、没产业,“贫穷”曾是后腰村的注释。村民娶媳妇是最发愁的,外面的女娃嫌条件差不愿嫁到这里,本村的女娃趁着机会往出走,都不愿意再回来。
今昔对比,后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村建好了,家家户户有果园,更打造了“红薯小镇”。贺五保逢人就讲,现在后腰终于活成了“前腰”。
深秋的黄土高原,风一刮就透骨凉。65岁的贺栓科满心欢喜坐在新院子里掰玉米。他做梦都想不到,村里能有今天的变化。瞧着院外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心中早已忘了,三个月前为了这条道,老两口风餐露宿的煎熬。
这要从今年6月说起。弯弯绕绕是后腰村的路况特征,把路铺平加宽是重点,确保路况安全是难点。在距离贺家园自然村不远处,一个近乎360°的大弯子成了难题。如此大的弯道,即使将路加宽,今后村民出行仍存在安全隐患。专家给出建议,要重新改道推路、降坡度。办法有了,问题来了。改道推路,正好动了贺栓科土窑的根基。
“新房没建好,伤了土窑根基可咋住!”“俗话说农历六月不搬家,现在搬家不行。”……路还没修,贺栓科一家先炸开了锅,小辈咋说都不同意。他和妻子史武英是村里的老党员,觉悟高,他们赶紧找到村委说明情况。“修路是大事,耽误不得。路啥时修,咱啥时搬。家人的思想工作我们来做,绝不给政府添麻烦。”
7月4日一大早,贺栓科和史武英步履蹒跚地搬着一口电锅和铺盖来到安置点,在刚建好的“新房”框架里,他们用砖头垒成柱搭上木板当床,用塑料布糊窗,帘子当门,夜里没灯早些睡,院里没水多跑几趟担回来,就这样老两口没有一句怨言,硬生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一个月。
现在,贺栓科和史武英一出家门,就能看到那条“康庄大道”。他含泪告诉记者:“这路可真宽、真平。以后出村就方便了,好日子来了……”
如今,连绵的群山挡不住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眼望去,新村建设整齐划一,红薯深加工促增收,多元化养殖齐发展,光伏发电收益稳,电商拓展销路多……眼前的情景让村民坚信:后腰明天更美好。
记者 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