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在家家有果园、户户种果树的吉县,广大果农迎来了苹果大丰收,许多苹果不出果园,就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争先收购。
71岁的黄作臣是吉县东城乡社堤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与老伴经营着4亩果园,如今已经种植20余年。种果树之前,他曾种过玉米、谷子、烤烟,但常年的辛苦劳作并未让他过上幸福生活。种植苹果后,果园收入才逐步增加。
“果园里大多都是老苹果树,前期由于缺乏种植和管护技术,与其他村民相比,以前在收入上存在一些差距。”看着压弯枝头的苹果,黄作臣高兴地说,“我积极参加了县果业中心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县里还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实地讲解,为我们送来了种植管护技术,也送来了致富希望。”
在黄作臣的果园里,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吸引了前来考察的不少客商。其中一行操着外地口音的客商,在他果园里采摘苹果,并装入不同的筐子。当时的黄作臣并不知道,他家的水果将被作为吉县苹果的代表,从山村的果园带到湖北省荆州市,被更多的客商品尝,其口感和品质将成为是否提高吉县苹果在当地果品市场份额的依据。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老果树的管护新技术,对部分老树进行了减密间伐、平接换优,虽然因此影响了产量,但每亩地的收入依然有1万多元。”黄作臣表示,“经过技术管护的树苗明天将重新焕发生机,大大提高苹果产量和收入。”
“来,这种苹果摘一筐。”“隔壁果园也不错,一会儿过去再摘一筐。”
不久前,记者在吉县苹果小镇采访时,遇到了一群特殊客商,他们没有大规模地购买,而是这个园子买一筐,那个园子买一筐,挑选嘎啦、红将军、中秋王、红富士等不同品种的苹果,装成许多筐,由随行的工作人员装到车上。
这些客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他们正是被吉县苹果的知名度和品质所吸引,前来实地考察。
“今天,我们通过实地了解产区种植情况,再调整市场销售结构。”湖北省荆州市两湖绿色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招商经理朱波说,“在我们市场也有吉县苹果,但是种类不是很多,通过实地了解才知道,原来吉县还有不少其他品种。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些苹果带回去,召开专门会议,让客商对带回的苹果进行品尝,并做好与商户的沟通,发挥好桥梁作用,提高吉县苹果在两湖水果市场的比例。”
跟荆州客商一样,前来考察的还有全国苹果产区的其他客商,他们将通过对吉县果树种植的现场了解,提高吉县苹果在当地市场的份额。这对于广大吉县果农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苹果品牌战略,全县苹果产业实现了苹果栽培面积、果农收入等“六个占比80%以上”,苹果总面积稳定在28万亩,总产量达到了22万吨,年产值达到了10亿元。吉县苹果不仅畅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而且打入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高端市场,带动了全县脱贫摘帽。
“吉县苹果产业是我省‘一县一业’农业发展战略的缩影,也是我市西山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的重要板块。”吉县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朝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摸索黄土高原有机旱作生态模式,不断提高吉县苹果在技术指导、示范带动、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吉县苹果的品质和品牌,并加强与外地在信息、市场风险预测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吉县成为全国苹果产业的标准之地、出口基地、品牌高地。”
记者 张春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