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易地扶贫搬迁跑出“加速度”

2019-12-04 08:53: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高度重视,紧盯建设任务,严把脱贫时限,拿出最硬措施、最实招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市、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6495户49275人已搬迁入住或其安置房具备入住条件,跑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加速度”。

  精准施策,强化六环联动,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安排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扣“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个环节,强化“六环”联动,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对象识别方面,严守政策要求,利用冬季工程建设淡季,对搬迁对象进行再核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应搬尽搬、精准搬迁。在推进工程实施方面,周例会、月通报、催办函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搬迁项目推进中各环节遇到的困难、问题,在每周书记或县长主持的脱贫攻坚周例会上第一时间得到研究、解决,极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在抓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实施整村搬迁拆旧复垦。各县制定了拆旧复垦、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根据旧房现有状况,本着“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实施拆旧复垦、生态修复或发展农家乐旅游新业态。

  精准建设,优化外观风貌,严控建房质量。我市高度重视农村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外观风貌建设。在省专家的实地指导下,各县认真开展了在建、未建安置点规划设计和建筑风貌核查,51个安置点的设计图纸全部通过省专家审核,并确定了定点联系安置点的市县专家与驻村工作队。特别是隰县聘请岢岚县宋家沟村安置点的设计方——中国乡建院对新建安置点进行了规划、建筑风貌设计,隰县的集中安置点外观风貌清新靓丽,乡土气息浓郁。2018年以来,各县新建安置点规划设计更合理、更宜居,建筑风貌更漂亮,且充满乡土风情。在项目建设上,统规统建项目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四制”要求,从勘察、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均由专业机构负责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达标。统规自建项目聘请专业监理单位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有效保障了建房质量。建立了集中安置点“点长制”,安置点点长主要负责监督建设程序、工程进度、参建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以及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

  精准脱贫,紧抓产业就业,加强后续扶持。各县因地制宜,重点在产业发展、就业保障上下功夫,确保搬迁户在新安置地安居乐业。吉县80%的搬迁户有苹果园作为后续发展产业;隰县对搬迁户重点发展“玉露香”梨果业,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业、绒山羊养殖业、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业,以乡村旅游带动梨果采摘,以圈养羊带动有机梨果业,逐步形成果畜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古县窑则沟自然村整村迁出后,搬迁户全部加入安置地原有的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合作社分红为主,为合作社提供劳务为辅,村集体收入福利分配为补充,加强搬迁后续扶持;浮山县发展光伏产业、蔬菜种植业带动搬迁户脱贫;蒲县通过发展构树、小杂粮种植以及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帮扶搬迁户;永和县依托红枣苹果等特色产业、汾西县发展核桃业、大宁县推进“工业园区、安置新区”两区共建模式加强搬迁后续脱贫扶持。乡宁县通过修建厂房、创办生产加工企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安置点周边贫困人口及妇女就业;安泽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开展的“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的全覆盖,大力支持搬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让搬迁户搬出后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