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的夜空辽阔深远,地处昕水河畔的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文化广场灯光通明、歌声嘹亮,跳舞的大妈面带笑容,玩跷跷板的孩子活泼可爱,乘凉的老人谈笑风生。村民房国尚高兴地说:“如今国家政策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心情愉快了,只要村里组织文艺活动,我们都会积极参加,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
传承红色文化 营造文明村风
近年来,道教村以“文明大宁”建设为契机,坚持把村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农村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使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处处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道教村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深厚,历来有新春拜祖、清明节祭祖和元宵节踩高跷、二鬼摔跤、威风锣鼓等活动。每逢佳节,村民都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表演,如今由妇女们自发组织的舞蹈队更成为夜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且,该村先后涌现出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组织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进步青年房普明,以及房梓明、房居贤、房居平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优秀共产党人……
2016年,道教村两任“第一书记”冯赟和李孟涛,将从县志中查到的资料以及从一些年老的村民口中听到的故事加以整理,制作展板,在房普明故居辟出一间房子,设立了“道教村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在一孔石窑洞里布置着房普明(范铭)、房梓明、房居平、房居正等革命前辈的照片、工作简历和生平事迹简介,一张张详实的历史文献,一件件珍贵的物品,无不诉说着当年的大宁人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道教村保留旧址、遗址、文字资料等特有的历史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守望相助、邻里相帮的文明村风。
注重德孝传家 树立敬老楷模
道教村始终坚持以“忠诚孝义”品格为主题,大力开展孝老爱亲、文明卫生、模范党员、创业致富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每年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村里还会组织村民开展弘扬孝道、传承美德的活动,让孝道文化种子扎根在村民心里,为村里的老人带来快乐祥和的晚年生活。
村民曹栓兰的丈夫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工作十分繁忙,她就承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与老人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每天地里家里两头忙,但毫无怨言,她说:“爸妈是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人,吃的苦、受的罪太多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可他们岁数都大了,身体也不好了。所以,我们要好好孝顺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晚年的幸福。”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有什么需要,曹栓兰总是尽力满足;老人有什么病痛,她也总是第一时间带着去看病、照顾吃药;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她和丈夫都是满脸笑容,耐心地听老人讲,和老人说话也总是轻言轻语。如今,曹栓兰一家对老人精心照料,老人对儿孙也疼爱有加,全家人其乐融融,成为村里的模范家庭。
以曹栓兰为榜样,村里先后涌现出房志伟、徐建梅、房文平、李兰兰等8户“十星级文明户”,他们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搞好家里、家外的环境卫生。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真诚待人、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蔚然成风,道教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
重拾乡村记忆 建立“爱心超市”
“这些藏品都是村民从家拿来的,这些老旧‘古董’放在家里不值钱还占地方,放在乡村记忆馆内供游人参观就有价值了。”道教村党支部书记房廷重说。
在道教村文化广场旁,有一所乡村记忆馆,里面摆放着老式木耧、耙、风箱、煤油灯、木铲、木犁、老烟袋、粮票、纺车等一件件村民使用过的老物件。
建馆初期,道教村开展了“贡献乡村文化记忆馆老物件”活动,村民们纷纷响应,把家底翻出来争相捐给村里,目前,共收集各类物件100余件,还有一些正在征集中。开办乡村记忆馆,可以传播淳朴厚重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展示村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通过唤醒人们儿时的记忆,让群众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村记忆馆旁有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道教村爱心公益超市”,由村“两委”管理,村民承包经营。公益超市内,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有暖水壶、酱油、醋、食用油、面粉和生产工具等,并清晰标注着兑换每件物品所需的积分。群众在这里购物不用花钱,只需拿上“爱心积分卡”就可以领取。
道教村这个“全国文明村”搭上了致富快车,文明创建措施得到落实,家风、民风相得益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正呈现在村民们面前。(侯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