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合心:重视古村落的发现和保护

——《平阳天神山》序

2015-08-27 09:14: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名为《平阳天神山》的小册子。翻阅之后,才发现它并不是以写山为主,而主要内容是介绍建在这座山上的庙宇“世尊院”。本来,这座天神山连同山脚下的峪里河算不得什么名山大川,那座世尊院也早已在日寇的炮火下差不多变成了废墟。但是,我感到还真有些心里话需要在这篇序言里说一说。

    这本小册里所写的世尊院,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碑文记载,始建于东汉初年,魏晋北朝以来屡有修建。至康熙六十年,临汾、洪洞、赵城三县民众协力重修了被地震毁坏了的百余间殿宇楼阁。其情其景诚如碑文所载:“层峦耸翠,本境壮巍峨至观;桂殿兰宫,四方兴登临之胜”。世尊院及其周围的圣仙宫、滴水岩、乾隆桥、金牛洞等等古迹,在当地村民中无不留下了优美的传说。从这些有限的碑文、图片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雄伟气势和繁华景象。可惜,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由此我想到,天神山是毁于日寇炮火,而我们中华大地上或被风雨剥蚀、岁月消磨,或被人为破坏毁掉的文物遗产真不知有多少!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散布在众多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因其浑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尤其是我们临汾、运城一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些现存的地上文物古迹因镌刻着数千年时光的印记而弥足珍贵。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如其被毁,那将会毁掉我们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记忆。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文物古迹损毁严重的现状予以重视,使先人们创造的古代文明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局限于有形的载体,还体现在大量的无形传说和神话中。天神山文化也是如此。就拿世尊院来说吧,它就是传说中汉光武帝刘秀当年途经此处迷路,得一神仙老者指明正途,在他夺得天下后遂下旨修建的。玄极宫、祖师殿等大小庙宇供奉的玄武大帝、达摩老祖,以及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各路神仙,个个都颇有来头。传说是把人神化,神话是把神人化。马克思说:“神话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的社会形式本身”。传说和神话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研究古文化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本小册子的作者马端林先生已年届八十。从他送给我的另一本由他主编的《古村梁家庄》里,我才得知了他的一些情况。马老先生是从临汾行署商业局副县级岗位退休的,作为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他参加了《临汾市志》的编撰工作,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为了编写梁家庄村志,他不畏严寒酷暑,进档案馆查找资料,伏案笔耕;穿密林,钻岩洞,登录碑石;走村串户,登门拜访,求真迹辨真伪,费尽千辛万苦。天神山遗迹在梁家庄村志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可以想见,作者在编写天神山这本小册子时定然下了不少苦功。

    我于2011年退休后担任了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工作中经常打交道的都是像马端林先生这样的老同志、老干部。他们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不求索取,只讲奉献,一心扑在地方历史文化的收集、抢救、研究与开发上。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中,人们只顾赚钱了,眷注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而许多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人也已作古了。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不了解、不热爱传统文化,那么,明天传统文化的守护就会后继乏人。由此可见,像马端林先生那样对传统文化如此挚爱、对传统责任如此坚守,他们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他们的精神是何其崇高!我们应当像马端林先生学习,热爱家乡,热爱文化,满腔热忱地投身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中去。

    是为序。

    (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合心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