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故里在安泽考辨(上)

2015-10-29 09:36: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安泽是中华民族伟大先哲荀子的故里。
    自2006年以来,安泽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荀子文化节,知名度快速提升。然而,随着名人故里之争的风生水起,荀子故里之争也浪起谷涌。时至如今,山西新绛、河北邯郸不时通过媒体报刊,借助网络、影视,不绝入耳高调宣扬“荀子故里新绛说”“荀子赵国邯郸人”。
    为了吹糠见米,淘沙澄金,还原史实,以正视听,特将“荀子故里在安泽”成说立论公诸媒体,昭然世人,并供史学“验明正身”。
    史学泰斗有定论
    司马迁作《史记》言:“荀况,赵人”。《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载:“荀淑乃荀况十一世孙”;林宝《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荀子生平记入正史仅此而已。
    晋人杜预为《左传》作注言:“解县西北有郇城”。清人胡元仪《郇卿别传考异》说:“郇卿为郇伯之后,以国为氏,无可疑也”。近人商务印书馆编修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桓公九年》作注曰:“荀,姬姓国,今山西新绛东北五十里有临汾古城,即古荀国”。
    荀姓起源于周文王封子山西的南部临猗一带,赐姓“郇”。许多年来,史界多从“荀”与“郇”从文字通假去解析或以杨伯峻“荀”的说法,提出荀姓先祖籍贯。
    从以上考述的史料不难看出,“郇”与“荀”分明是两个姓氏。至今郇氏一姓依然门户当立,“郇”(读为huan),荀氏家族依旧姓无更改。仅从姓氏看,“郇”与“荀”既不同音也不同字。加之古郇国与古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史家对两姓同为一宗多有异议。但是,对郇与荀这两个姓氏深入探究,史界还是有不少人认可郇与荀确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广韵·十八荀》字注:“荀姓,本姓郇,后去邑为荀”。《辞海》对“去”的诠释是:“去,离开,走开”。一个“去”字可解其中玄机。这就是说郇氏离开他食邑封地后即改姓为荀。那么,那些没有离去的,依然留守的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照旧姓郇,郇与荀两个姓氏同宗并存。
    由于郇与荀的缘源及原因,不论处于郇地的临猗也罢,还是古荀国故地新绛也然,如果郇、荀果然同宗,临猗、新绛皆为荀况祖籍,确有其中道理,然而,如果说新绛就是荀子故里,除非有铁定史证去颠覆或推翻司马迁“荀况赵人”的定论。
    我们从《史记》和《资治通鉴》大量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从三国分晋至战国末年魏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禹王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的记载。安邑作为都城,从晋悼公十一年至魏惠王六年,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临猗、新绛不仅属魏,而且处于魏国的腹心地带,从未进入赵国版图。对于历史名人,如果连国籍都“差号”“错位”,再在这个地方去寻找故里,定然无从谈起。
    是不是司马迁把本来生于魏地写为赵人的荀子生地搞错了?如此推断似乎毫无道理。
    如果说晓天文地理、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泰斗司马迁,在国体疆域分界上偶尔出错,难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他的故里与临猗、新绛仅黄河之隔,举目隔河相望。近年来,还有学者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之说,提出司马迁故里在龙门(今山西运城市河津)的考论。如果立论成立,无疑,司马迁在荀子生地这个国籍地理位置上,更不可能犯如此的“低级错误”,将近在眼前的魏国误为赵国,或荒诞至极地把荀子本来“魏国”人写成“赵国”人。
    国学巨擘有考据
    赵国疆域纵横两千里。两千多年来,荀况葬身在兰陵,生地却难觅。荀况这位划时代的巨星成了只有“祖籍”“国籍”,没有“县籍”“户籍”的游魂。
    安泽县荀子故里考证者,在国家、省内外及很多大专院校图书馆图书黄卷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屈万里、汪辟疆、蔡尚思在国学推荐中向国民推介读一读《荀子》,并在荀子的名后清楚标注“荀况今山西安泽人”。
    国学大师们“荀况今山西安泽人”的立论依据何在?几度寒暑,考证者带着荀子是不是安泽人的质疑,苦苦寻觅和先后拜访了原上海五届作协主席、全国大学语文指导委员会会长徐中玉,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国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荀子研究课题主持人高正,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室主任刘咏翔,北京外交大学古籍研究室主任张福庆,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曹增节,山东师范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李衍柱教授等一批,并在他们的典著中早有“荀况今山西安泽一带人”定论的当代史学名流大家。特别是拜访早在1959年编著出版了《公元前三世纪伟大哲学家荀子》、颇受郭沫若推崇的当代著名史学家、哲学家李德永,中国社科院辨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全国人学研究会副会长夏甄陶后茅塞顿开。这些史学大家们都用不争史据,为世人揭开“荀子今山西安泽一带人”之千古之谜。
    显然,从《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荀淑乃荀况十一世孙”记载看,荀况之后的后世之孙,定有人离开故国赵地迁徙河南伊川。
    荀况的故里只有在司马迁记载的“赵人”与《元和姓纂》记载的“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也就是荀子先辈建功立业及生存之地觅踪溯源。
    翻阅《平阳府志》,荀息在我临汾市的曲沃、乡宁均有墓葬或疑塚。正如安泽在考证荀子时,众多卓有成就的当代荀学家所说,关于荀子故里在哪里这已经是个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经过质疑、争论和考证、结论了的话题。在胡元仪的“荀子生地赵国猗氏说”之后,一批训诂学家从荀子先祖、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的生平中,认定荀林父在史籍记载中最后的军功卓业,也是他最后的决战,就是为大晋国开疆拓土、灭赤狄于山西晋东南的铎辰(今潞城、襄坦),留吁(今屯留)、甲氏(今长治、长子),将上党地区尽归晋国疆土。
    稍有历史、地理知识的人皆知,大晋国定都于侯马、曲沃。
    晋国要发兵灭赤狄于上党,安泽是必经之地,他的根据地、大本营、前敌指挥中心,行军运粮的战役前方,就必然别无选择地安营在与屯留、长子山水相连并属于晋国东大门的安泽。荀林父在安泽秣马厉兵,屯兵蓄锐,既可以依托安泽与屯留交界处的上党关,安泽与长子分界处的发鸠山为屏,又可以凭借贯穿安泽南北全境的沁河为障,正可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如果不是这样,晋国东征上党的进军路线,任何一种选择不是无路可通,便是舍近求远。
    仰望历史星辰,荀况既然在罕见仅有的史料里归宗于荀林父,荀林父在后来属于赵国辖地安泽留下遗踪,史实难以否认。《辞海》曰:“晋景公赏给荀林父狄臣千室”。荀林父东征赤狄,军功显赫,晋景公赐他“狄臣千室”。其功成身退后,带着赏赐给他的五千赤狄奴隶,就近在天意助他勇冠三军、铁血东征的大本营安泽安家栖身,落地生根、繁衍子孙,当属顺理成章,情通理顺。史学家据司马迁“荀况赵人”、(唐)林宝《元和姓纂·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之史、立还原历史之论,确认古伊氏今安泽为荀子故里或言之为“今山西安泽一带人”,史据才是硬道理。(高剑峰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