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站街:兵站难觅 繁华依旧

2015-11-11 11:27: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解放路平阳广场向东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名为“兵站街”,老临汾人习惯称它为“兵站路”。在这条南通解放路,北至车站街的道路上,坐落着人来人往的临汾汽车站、尧都区第三招待所,以及车站街上那个拆旧建新的临汾火车站。那么,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11月9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如今的兵站街,已然变成临汾巨变的一个缩影。

    追寻足迹 芦氏庄里石子路
    兵站路因何而得名呢?“应该是因为原来这里有个兵站,所以才被叫做兵站路。”79岁的市民李林山告诉记者,在现在临汾市第三招待所的位置,曾经是有名的兵站,专门接送军人,而这条路也因此而得名。
    “这条路原来就是这样,北起车站街,南到解放东路,东西分别与迎春街和平阳北街相邻,原来的路就是这么宽,只是由土和石子铺成,因为解放临汾城的缘故,不少地方都有大坑,而这一片都属于芦氏庄村,除了兵站、汽车站、一家木材厂和一家榨油厂外,其他都是普通的民居。”李林山回忆说。
    解读来历 红花军装映兵站
    采访过程中,许多老居民对李林山讲述的地名来历表示肯定,在临汾市第三招待所内,记者找到了曾在兵站食堂工作的姚先生,他说:“兵站,解放前就有。我是1980年被调到兵站食堂工作的,一干就是20年,直到兵站被取消。原来临汾的兵站主要是接兵、送兵,每年的11、12月份,都会有新入伍的兵在这里集结。穿着各色军服的新兵在家人的簇拥下聚在一起,那场面就像赶集一样人山人海的,我们食堂会用特大号锅做好饭送到他们手中。除了接送兵,兵站还要接待那些在这里中转或者复原的老兵,有时候直接将做好的饭送到火车上,后来送兵的方式慢慢改变,兵站的作用也就逐步削弱。”姚先生说道。
    “兵站原来只用于接送新兵,根本不对外,后来在没有接送兵的时期,也开始接待一些普通的旅客,在兵站被取消后,这里就变成了临汾市第三招待所,再后来把临汾市第三招待所的名字变成了现在的尧都区第三招待所。”姚先生表示,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兵站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见证发展 老临汾详述变化
    为进一步探寻兵站路的变化,记者先后找到了两位老居民了解情况。
    家住兵站路正源小区79岁的成瑛告诉记者,兵站是在解放前就存在的,而这条路上最早的单位也是兵站,之后建起了木材厂和榨油厂,汽车站是在这之后才出现的。“榨油厂的原址就是现在的正源小区,起初叫临汾地区榨油厂,我爱人就是那里的老职工,后来改为临汾市正源公司油资化工有限公司。2010年小区开工建设后,油厂也就名存实亡了。原来油站周围有很多地,住的人不多,兵站路也只是土路,后来经过3次整修,路面硬化后就好走多了。”成瑛说道。
    对于兵站路的这些变化,家住木材小区的苏先生表示他也是见证者之一。“原来的木材厂最早叫晋南专区木材公司,在1998年小区开始建设后,现在改成临汾市木材总公司后,搬到了如今的汾东24号,兵站路上的单位也就只剩下现在的三招和汽车站。”
    夜幕降临,记者在兵站路看到,霓虹闪烁、商铺林立、人来车往很是热闹,几经改变的兵站路,正是临汾城日新月异发展的缩影。
    文/图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