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曲沃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称“阮儿腔”,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经二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于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鼎盛。
曲沃碗碗腔与孝义碗碗腔有明显区别。一是戏曲语言用了“蒲州邦子”的道白声韵;二是传承了碗碗腔的“撩板”和“直杆二八”板式,按照行当及角色的情绪变化,唱腔更流畅、更符合人物特性;三是加入了“中音板胡”,打击乐采用的是小直径马锣、蒲剧的大窝铙钹、曲沃秧歌中的小铰子;四是表演形态上更多的追求皮影戏的拙中之美,既夸张又浪漫。
曲沃碗碗腔具有悠雅清新、委婉缠绵的特色,唱腔既有“欢音”,又有“哭音”,还有“高音”,板路创造了“直杆二八”流水”撩板”等板式。
形成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吹、拉、弹、拨、击”各司其专,“编、导、灯、音、服”明确分工的规范化阵容。在演出剧目方面,传统与现代并举,移植与新编共存。
受多元文化冲击,目前曲沃碗碗腔演出市场日渐萎缩,亟需进行保护。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