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岭高跷起源于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始于1860年,一直流传至今。踩高跷,据说是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高跷,也称拐子,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飞岭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演出人数30-50人不等,表演者扮作成各类戏剧人物。如老渔翁、济公、关公、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小猴、许仙、青蛇、白蛇、秦叔宝、媒婆、傻妞等。
飞岭高跷的产生和延续,正是安泽文脉的表现之一,对于地方戏曲、音乐、民俗、群众文化等各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