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门巷 老城的印迹

2016-03-16 10:38: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小南门巷近景

  尧都区东关曾经作为一座独立的城存在,有内外城墙、城门,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已留存于历史长河的记忆中。近日,记者走访小南门巷一带,探寻有关那座城门的故事。

  寻找那城门

  小南门巷,地处平阳南街南段,位于煤化巷西口路南,南北走向,南起五一东路,北至煤化巷,西与平阳南街相邻且平行。

  “那时的城墙和城门都在,小南门就在现在煤化巷西口的位置,这一带被叫做小南门外。除了煤化巷中段有一个厂子外,其他的都是农田,紧挨厂子的背后有一条城壕沟,沟的另一侧是一条窄窄的小路,路北侧是旧城墙。最初人们都是依墙建房,后来城壕沟被填平了,路也变宽了,住在周边的人才多了。”78岁的老居民李女士回忆,1969年她进入名叫临汾地区矿山机械厂工作,后来厂子改名为天马煤机责任有限公司,煤化巷因此得名,而小南门也最终变成了一条巷子的名字。

  回忆那巷陌

  72岁的宋贵成告诉记者,他就出生于此,原本除了小南门的称呼,这里没有其他巷子的名字,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墙逐步消失。“我家在小南门中段,正好处在兴国巷和小南门巷的交界处,我家斜对面原来有座毛纺厂,因经济不景气倒闭后,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被私人租用盖起了教学楼,取名为兴国小学。后来学校搬走,这块地方盖起了住宅楼。”

  80岁的刘女士介绍,除了宋贵成所说的毛纺厂,小南门巷路西相继有一些单位更替,而路东则主要是村民,一直以来都处在市农混居的地带。

  铭刻那历史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小南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临汾古城历史文物六十年风雨沧桑》一书中,小南门的称呼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将原“望晓”望熏”望关”分别改称“小东门”小南门”“小北门”。民国14年(1925年),为修建太原至风陵渡公路,拆东关盘射门,将关之西一部开南、北二门,分别称“小南门”小北门”。从此在原址西侧不远的新“小南门”小北门”取代了原来的城门。

  曾经,小北门外建砖桥一座,太风公路由尧庙向东北沿今尧都路进“小南门”,顺东关西城墙基址(即今平阳南北街)向北,出小北门,过砖桥,绕到城北向西而行(即今向阳路)。今煤化巷北侧旋耕南三巷口东侧为“小南门”原址,该门毁于上世纪60年代。

  在《临汾市城市建设志》一书的民国时期临汾县城池图中,小南门与作为东关城南北主街道相连,此时的东关城有6座城门。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