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晃8年过去了,也许他们想不起来扶贫的第一个脚印踏在哪里,却能清楚地记得浮山县槐埝乡灵中村、东张乡南卫村的每一道田埂、每一条村巷、每一家院落。
“这些年,要说收获,没什么比乡亲们的笑容更欣慰。”2009年以来,市国税局一批又一批干部带着扶贫攻坚目标、满怀热情地走进浮山县灵中村、南卫村开展驻村扶贫,如今,他们用担当走出一串串印迹,用赤心点亮一张张笑脸。
倾注感情 系在心上的乡土情
“奶奶!小宋来看您啦。”
宋海龙刚迈进院落就大声喊了一嗓子。
“哎,孩子,快进来,外面冷,”话音刚落,窑洞里迎出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频频招呼,又拿核桃和苹果,拉着他问长问短。这里住的是88岁高龄的独臂孤寡老人崔长花,每次看到宋海龙都乐得合不拢嘴,“是我半个孙儿啊,一下雨就往我这儿跑,怕我房子漏,怕我门口路不好走。”
宋海龙是谁?他是市国税局一名80后年轻干部。2015年秋天,他被任命为南卫村“第一书记”,那时候村里正在收玉米,宋海龙二话不说就挨家挨户去帮忙,农村长大的他干起活儿来一点也不输给村里的好把式。他边干活边和村民们拉家常,很快把村里的情况摸了底,心里便也有了数。
“没有感情,扶贫工作搞不成”,走在南卫村的村巷里,小宋的眼睛里总是流露出深情。这几年,小宋不只是隔三差五地去崔奶奶家扫扫院子,挑水劈柴,村里谁家有事也总能看到小宋帮忙的身影,由于年龄小,大伙都亲切地喊他“小书记”。他说,带着感情,才能倾尽全力,为乡亲们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
市国税局局长王子贞第一次到南卫村时便动情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都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国税局在这里扶贫,就是真扶,什么问题最紧迫,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多年来,无论在哪里扶贫,国税人都不忘把乡土情结系在心上。
集思广益 绘就发展的新蓝图
南卫村耕地面积多,但水利设施相对落后,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
宋海龙指着不远处的刚刚封顶的水塔自豪地说,“村民很快就能用上水浇地了,能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脸,我很知足。” 宋海龙深知,扶贫工作决不能走过场、搞花样,要注重规划、因地制宜。
南卫村缺水,因此,“第一书记”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个小型水利设施。宋海龙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后,设立了小型水利建设项目。“为了争取资金,我在乡里、县里跑了 一个多月”,他回忆起项目筹备阶段,摇了摇头却笑了,“辛苦都过去了,好在最后终于争取到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30万元和县里配套3万元,也顺利完成了项目前期的预算评审工作。”
为了让工程尽快落地,宋海龙协同村“两委”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水塔、蓄水池的选址和管道铺设问题,并公开招标,还成立了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让村民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现在,80立方米的水塔已经封顶,3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主体已经建成,2000多米的管道铺设也已完工。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小书记”,来了就有大作为。
77岁的南卫村村民张月梅两年前腰椎骨折,不能下地干活,只好独自一人开了个小卖部。
路过这间小卖部的时候,宋海龙示意我们等一下,“我去买包烟,”说着拐进了张奶奶的小卖部。
其实宋海龙不吸烟,但只要在村里他就会去小卖部花10块钱买一包,他解释说,“我也帮不上张奶奶什么大忙,这多少是个收入,买包烟发给其他村民还能拉近一下感情嘛。”
这些扶贫干部,坚持从小处着手,发现一点困难,就尽力解决一点困难。
这些年,两个村呈现出很多数字:整修铺筑村级公路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1盏;修建2个村民活动广场;为61户村民安装太阳能洗浴设备;为30户家庭安装冬季取暖吊炕;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义诊,建起村民健康档案;为80岁以上老人、特困户、残疾人、老党员、老干部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已经达5万余元……
像这样的数字还有很多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着,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倾注了国税人太多的付出和汗水。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市国税局几年来千方百计挤出资金80余万元,协调资金300多万元;工作队更是风雨无阻,一年数十次上山下地,扑下身子,与村干部并肩作战,实实在在地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个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着眼长远 闯出有效的致富路
“扶贫不能只靠输血,更要形成造血功能,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只看脚底下,”宋海龙满脑子都想的是怎么闯出一条长期有效的致富路,“解决了水灌溉问题后,再引导大家伙儿发展春秋大棚,增产增收才是硬道理。”
2015年,南卫村新增大棚20亩,蔬菜种植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棚种植户范芝兰说:“今年上半年,我两个大棚种的西瓜就卖了15000元,下半年种西红柿,还能再卖1万多元,赚得多了,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着眼长远,这也是该局多年的扶贫经验。为此,工作队和村干部在灵中村引导村民自发成立了养兔合作社和芦笋种植合作社,主动为合作社购置了1套养兔饲料加工设备,并为20余户养兔专业户直补资金,帮助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带领村干部和种植户到山东、运城等地学习考察芦笋种植技术,连续几年为村民统一购买芦笋种子,鼓励农民扩种芦笋,现已发展到1100余亩,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每年,该村200多户村民仅西瓜、芦笋两项就收入200多万元,尖椒、美容椒等都有可观的收入。
2017年,扶贫工作队和一家艺术灯笼制作公司达成协议,给南卫村引进了红灯笼加工制作项目,通过“不离土不离乡、家庭工作两不误”的灵活就业方式,解决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就业问题,吸引了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回流,开拓了一条致富新路。
除了想办法帮扶提高生产力,文化建设也不能落下。
南卫村有一处废弃的校舍,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每到假期村里的娃娃们就在里面玩耍,很不安全。宋海龙利用这片废弃的校舍,因地制宜地建起了一个文化小广场,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个休闲娱乐的地方。他说:“村里的农民画家李可,已给小广场的墙上彩绘了德孝文化的内容,文化才是内生发展力的‘活水’呀。”
工作队与市农干校携手,培训村民,建起村民培训学堂和档案,提高外出农民的谋生技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外边世界的大门。因为,他们深知:扶贫工作队不能永远扶着乡亲们走,要给乡亲们趟出一条致富路,要给乡亲们留下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富经。 (冯勋功)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