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一段千古传奇,演绎出一曲华夏民族的温情之歌;一项传统民俗,沿袭数千年而不衰。
3月29日,洪洞县曲亭镇羊獬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大型民俗走亲活动正在进行,由数百“娘家人”组成的“接姑姑”队伍向万安镇历山村进发。
难以割舍的走亲情结
当天8时,记者来到“三月三”走亲活动的起点——羊獬村唐尧故园。院内,礼炮队、旗队、锣鼓队、鸾驾队、架楼队、布施队等早已做好出发的准备,身着盛装的“娘家人”脸上洋溢着过节的喜悦。
“对羊獬村来说,三月三’比春节都重要。每逢‘接姑姑’,所有村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自觉加入到迎亲队伍中来。”24岁的锣鼓队成员薛凯强说,他从小听着尧王、舜帝与娥皇、女英的故事长大,参加过十余次走亲活动,这一传统民俗已渗进他的血液。
每位羊獬村村民都有着难以割舍的走亲情结,这印证着他们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执著与坚持。86岁的村民闫海瑞多年潜心研究,致力于挖掘和整理“三月三,接姑姑”的传说与背后的故事。他向远道而来的民俗学者、媒体记者,娓娓道出羊獬村村民被称作“娘家人”的典故。
“羊獬村原名周府村。相传,尧王因一只以角触人的独角羊来到此处视察,正巧妻子在生獬的地方分娩了二女儿女英。女英自幼聪明过人,熟知天文地理。尧王觉得此处人杰地灵,便举家迁徙而来,并将村名改为羊獬。后来,访贤的尧王将娥皇、女英两位女儿嫁给了在历山上耕种的舜。”闫海瑞侃侃而谈,自此以后,羊獬村和历山村就分别成为两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羊獬人亲切地称呼她们为‘姑姑’。因尧让位于舜,故历山以及其他地方人都称她们为‘娘娘’。”
沿袭千年的传统民俗
闫海瑞讲述的传说,道出了中华民族女嫁男娶、姻联亲情的民情风俗,羊獬村和历山村因此结下“神亲”。每年农历三月三,正值清明前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羊獬村民要从历山上接娥皇、女英回娘家“省亲”。出发之前,唐尧故里要举行盛大的启动仪式,还要请轿夫入宫请驾楼。
当天9时,村民们起劲地敲着威风锣鼓,社首们绕行到尧王寝殿向“尧王”辞行,第一次请到了“令旗”,第二次请到了代表吉祥和如意的红绸花与黄丝带。诵读《启行令》过后,总社首发号施令“起—鸾”,迎亲队伍便抬起“姑姑”的鸾驾、担起食盒,敲锣打鼓行至将军庙。
在将军庙行完祭拜仪式后,总社首再次发出指示“起—鸾”,迎亲队伍开始启程,向西而行。此时,威风锣鼓的鼓点也发生了变化。锣鼓队成员王绘剑说,此时敲打的是曲牌《笑回乡》,意思是期盼“姑姑”回家。
“将身来到汾河桥,锣鼓打的西河滩。庙首前来把香烧,烧完香来叩完头。炮响三声就起身,过了汾河是屯里。屯里过了是洪堡,百姓相迎真热闹……”闫海瑞用几句话简短地概括了迎亲队伍过渡口的讲究、风俗以及将要途经的村庄。
64岁的村民薛闷儿随即补充道:汾河的东面没有滩,只有沙,故威风锣鼓应敲打曲牌《东河沙》。过了河,曲牌应换成《西河滩》。迎亲队伍将依次经过尧都区的屯里、洪堡和洪洞县的南马驹、北马驹、赤荆村、赵村、兰家节、西桥庄等村子,各村会提前备好茶水、点心,叩接跪送迎亲之人。”当天18时,迎亲队伍抵达历山,历山村民列队迎接。行至五龙壁处,锣鼓尽情敲打,上山门每隔五个台阶敲打一个曲牌。迎亲人员虽个个汗流浃背,却越敲越精神抖擞,鼓声愈发激烈。正如这一传统民俗,虽历经磨难与岁月洗礼,依然传承数千年而从未间断。
文/图记者 王隰斌 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