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皋陶设立刑法

2017-04-04 21:09: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全面依法治国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之一。建设法治社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那么,中国的法制起自于何时?这一追溯,追到了一个名人:皋陶。

  皋陶是尧时期的法官,也是我国最早的法官。

  皋陶是现今的洪洞县人。洪洞县西南有个士师村,村里人说是皋陶村。据说皋陶就出生在这里,死后又归葬在故乡,40年前村南还有皋陶的坟墓。

  一说法官就让人想到那个严厉的面孔,古往今来给皋陶塑像的人都是这种心理,所以至今尧庙广运殿的皋陶像也是横眉立目,一副怒容。这就错误理解了那时的法律,也误解了皋陶。

  尧帝时代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从陶寺遗址和下靳遗址出土的文物看,阶级分化已经明显,大墓里是很富的贵族,有很多陪葬品;小墓里则是最底层的奴隶,有的甚至尸身不全。可以说明那时候富裕的贵族可以随意砍杀底层的穷苦贫民。皋陶按照帝尧的意图设立法律正是要限制贵族滥施刑法,保护子民的人身安全,体现了帝尧仁者爱人的思想。

  帝尧时期,皋陶是任大理之职、主管刑律、公正廉明的大臣。“画地为牢”的成语就出自他公正执法的故事。画地有牢,即在地上划一个圈子,让有过错的人站在里头反省,这个圈子就是原始的牢房。

  如果说画地为牢带有传说意味,那各种典籍中记载的象刑就不可不当真了。象刑就是象征性的刑罚。据说,帝喾长子帝挚制订了不少酷刑:割鼻、剁足、宫刑,甚至杀头。皋陶把这些酷刑做了改变,该割鼻子的只让他戴一顶插野草的帽子,该剁足的只让他穿麻做的鞋子,该受宫刑的只让他穿遮住腹部的裤子,该杀头的只让他穿没有领子的衣服。皋陶主张的“明五刑、弼五教、刑期于无刑”的刑法思想,开创了中国司法之先河,被誉为我国“司法之祖”,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

  民间传说,皋陶是神判,他依靠獬羊断案,一断一个准。獬羊是只独角羊,据说来自洪洞羊獬村。羊獬村原来叫做周府村,村里有户人家的羊产下一只独角羊,人称獬羊。獬羊能辨是非、识忠奸,村里发生纠纷,它立即跑到现场,用那支独角顶撞无理的一方。久而久之,没有人再敢无理取闹,村风好转,獬羊没了用处。

  众人就把獬羊送给法官皋陶。若有疑案,皋陶牵出獬羊,它就用那支独角直抵奸人歹徒。因此,皋陶断案十分公正,毫无差错。《论衡·是应篇》有记载:“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故皋陶敬羊,起坐察之。”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执法公平的一种向往。

  法律自古以来都是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化身。说到这里,我想起法律的“法”字。从字形演变看,“法”字的繁体字为“灋”,水部那边是由鹿与去组成的。《说文·鹿部》中解释:“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从字源上解释,这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均平、二是正直。这就是“法”字的本意:公平。

  毫无疑义,帝尧时期已经有普遍遵行的法律,而这法律的制定、推行者就是皋陶。皋陶制订的法律流传给后世,影响到今天。因而,世人都说皋陶始作刑法。(乔忠延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