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个城市,就如一本浓郁厚重的大书。
它们位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像书一样铺展开,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块土地、每一段历史,都等待我们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
像读书一般去“阅读”一座城市。
读,城的人文与地理;读,城的过往与现在。在《读·城》时,把我们对这个城市的爱与期许注入其中。
今起,本报推出《读·城》系列,纳入已为读者熟悉的两大栏目——《地名故事》、民居大院》。
《读·城》之寻访临汾《城市文脉》,首期推出“寻找红色足迹感受革命力量”系列报道,带你穿越茫茫时空,去寻访临汾的革命记忆。
老人回忆“红色故事”
5月8日,在一次对《地名故事》的采访中,记者意外收获了一段“红色故事”。今年84岁的贾兴中老人讲到了他记忆中的临汾故事,除了历史名人外,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而在这些标志性建筑的背后,又牵出了一串串“红色记忆”。“周总理以前曾在铁佛寺演讲过……”听着老人的回忆,记者努力找寻着有关这段“红色记忆”的记载。
穿越时光,我们跟随老人来到了1937年。
“我们家以前就住在鼓楼西门这块儿,离鼓楼、铁佛寺都很近,那一年我4岁,还不记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辈们讲的有关临汾的故事,也慢慢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周总理在铁佛寺的那次演讲,更是点燃了临汾人的革命热情。”谈到这里,贾兴中老人有些激动,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革命的力量依然是他心中最亮的一盏灯。
“铁佛寺这里以前有一所临汾女子师范学校,听说是共产党早期在临汾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贾兴中老人回忆。
1937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铁佛寺发表了题为《目前抗战危急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重要演讲,他指出:只有全体群众起来抗战,抗战才能持久,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最后战胜敌人。他着重讲了三个方面问题:目前抗战形势及其危机;坚持华北抗战的可能及其前途;坚持华北抗战中我们的任务。
“听长辈们说,这次演讲后,临汾掀起了广大青年参军的热潮。”贾兴中老人说。
书中记载 周恩来在这里演讲
随后,记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在名为《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的书中,相关记载肯定了贾兴中老人的说法,并找到了有关周恩来总理在铁佛寺演讲的更多记载。
除了老人回忆的内容外,书中还介绍,1931年4月,中共山西特委在晋南开展兵运工作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党支部,书记由石玉翠担任,支部成员10余人,属中共山西特委领导。
1937年11月5日晚,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剩余人员最后撤离太原,于11日到达临汾。11月16日,临汾党、政、军3000余人,在女子师范操场举行联欢大会。在联欢大会上,周恩来进行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
会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将演讲稿翻印并向各地散发了数万份,掀起了广大青年参军热潮。到处涌现了“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中共山西省委就超额完成了扩军任务。不久,汉口《群众》周刊全文刊登了周恩来在临汾的演讲稿,并加了编者按,指出这篇演讲对目前抗战有着指导意义。随后,该周刊发往全中国,指导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这时,中共中央已连电催促周恩来回延安开会。周恩来和彭德怀于11月25日回到延安,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
此外,记者通过走访临汾市博物馆,更加确定了周恩来总理在铁佛寺演讲的历史。
仰望千年 佛教文明
临汾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铁佛寺位于临汾城区,与鼓楼西南城墙相邻,是平阳古城的重要地理标志。创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之后的建筑遗构。
1921年,山西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学校在铁佛寺成立;1937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此发表了题为《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的重要演讲;1938年1月20日,在铁佛寺成立民族革命大学,阎锡山兼任校长,先后到校任教的有李公朴、江隆基、侯外庐、施复亮、陈唯实、何思敬等。
铁佛寺寺院坐西向东,三进院落。一进院落由山门、天王殿组成。
二进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南北厢房组成。三进院落由大雄宝殿、南北厢房、藏经楼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顶宝塔组成。宝塔内现存有唐代铁佛头一尊。其现有建筑的平面规制、大小仍保持着寺院创建之初即唐代寺院的建筑风貌。
位于塔心室的铁佛头,高6.8米,直径3.8米,外表补泥塑彩绘,佛头中空,原藏经卷,系由一次浇铸而成。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耳垂近肩,头上螺发左旋,气韵生动,依其造型风格,应为唐代原作,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铁佛头。
塔内南北两侧嵌有两方重修铁佛寺的碑铭,记录了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遭八级大地震的实况,为研究地震灾害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铁佛寺作为临汾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和旅游重地,为展示铁佛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凸显其历史地位,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新结合、城市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传播与区域经济结合。
注:临汾大云寺,俗称铁佛寺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