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9月17日,记者在市区迎春街西侧发现一条“蛇形巷子”,它时而东西走向,时而南北走向。与这条“蛇形”路相交的地方为牌楼巷,以牌楼巷为起点的东西走巷路段,在北面的房屋处,记者看到门牌上标有“西辛寺巷”的字样。沿着巷子由西向东,记者一路问询,住户们皆不清楚巷名来历。而对于曾经的巷子模样,他们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
昔日坑洼地
盖房垫高4米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坑洼地,没有巷子。”路北方向是生产队的打麦场。”听说我家房子这里原来是宰牛场……”在路东头的几位居民细说着他们印象中与巷子有关的变化。
以几位住户所在的地方为起点,这条巷子开始变为了南北走向。其中一位住户表示,她家在这里已经住了将近50年,那时周围的住户还不多,由于是一片低洼地,所以家家盖房子时,至少要垫高4米。“我们搬来的时候就听说这里是宰牛场,不过并没有见过,还听说在这一片有一座庙,不知道这地名是不是因这座庙而得名。”74岁的高老说。
曾称“辛寺背后”
地基下有洋灰板
随后,通过几位热心市民的推荐,记者见到了今年82岁的尹秀珍老人。
得知记者来意,尹老回忆说:“以前这里没有巷子,都是随着住房的增多才慢慢形成的。这里还是耕地的时候,我们都叫它为‘辛寺背后’。”至于为什么这样称呼,老人也提到了那座庙。“只听老辈人说过,但是我没亲眼见过,也不清楚具体位置在哪儿,以前这里都是生产队的地,后来随着每家每户人口的增多,大多给队里写个申请,就能批一块地基。”尹老说。
与前面几位居民所描述的一样,尹老回忆:这里曾是一个宰牛场,我家的地基底下有一大片洋灰板,听说就在那上面宰牛呢。”一旁84岁的芦秀英老人介绍,她家在这里批地基时,这个宰牛场已经不存在了,当时在这一片居住的,除了老姓赵家外,她家的房子是这一片最早的房子(老人房子前也有一条路,与眼前这条路平行,称为西辛寺巷)。
芦老回忆:只听老辈人说过那座庙,但是我们都没有见过,只记得在我家房子西南侧有一个大大的泊池,在我家盖房子时,那个泊池几乎已经弃用了。”
辛寺庙在哪儿?
“背后”指何处?
那么,老人们口中所说的那座庙,是否为辛寺庙?这条路又是否因庙而得名?记者在《临汾市志》中找到了相关记载:相传,明代一辛姓居士在此建佛寺一座,人称辛寺,后街以寺名。
如此说来,辛寺背后”,恰好形象地概括了辛寺庙的位置。这“背后”是指的东?还是西?亦或是南北?此外,西辛寺巷与辛寺街是否为一回事?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以迎春街为中轴线,前者位于路西,后者位于路东。其次,在以往本报刊登过的有关迎春街的介绍中,它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西辛寺巷的“年龄”比它大,所以说它的出现,又与辛寺街和西辛寺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欲知详情,且看下则《地名故事》——辛寺街来历。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