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北伏牛,一处伏羲文化中心区域

2017-11-21 22:15: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北伏牛村位于洪洞县明姜镇,南距洪洞县城10公里,北距赵城镇5公里。这里东屏霍岳,西濒汾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在这片自古以来宜居之地周边,分布着众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北伏牛村曾有伏羲庙等规模宏伟的系列建筑和伏牛台等古迹,方志有关记载也十分丰富。

  关于伏羲庙,成化版(1475)《山西通志》:“伏羲庙,在赵城县东南二十里伏牛村,元至大元年(1308)建。”“伏牛台,在赵城县东南三十里。世传伏牺伏牛乘马始于此。台下有卧牛池,其旁有牛跪处,名伏跪坑。”光绪版(1892)《山西通志》:“伏犠庙,旧志在东南伏牛村,元至大初建。”乾隆版(1760)《赵城县志》:“伏牺庙纪称太昊伏牺氏风姓,以木德王,有圣德象日月之明,画八卦,造书契,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于是作六书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学,作都于陈。庙在城东南二十里伏牛村。相传伏牺氏于此服牛乘马。旁有伏牛台,故土人庙飨焉。”道光版(1827)《赵城县志》:“伏羲庙,在县东南二十里伏牛村,元至大中建。

  旧志载:伏羲氏于此服牛以驾,故土人祀之。”“伏牛台,东三十里伏牛里,相传伏犠服牛乘马始此,台下有卧牛坑。”“卧牛池,在县东南三十里伏牛台下。相传伏犠服牛乘马始于此,旁有伏跪坑,乃牛跪地也。”伏牛台曾是赵城县古八景之五——“伏牛土台”。

  伏牛村古建筑群,包括紫云观、青羊观、娲皇娘娘庙、祖师庙、三官庙等共1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牺皇庙”。

  据说“牺皇庙”最早建于商周时,重建于东汉。庙建在伏龙岗上,从南到北约里许,有卧牛台、饮牛池、山门;进山门西行,有戏台、庙门、祭坛、大殿、娘娘庙等。殿中伏羲神像红面庞,发际有把梳子,坐在头西尾东的卧牛背上,身后有一大脚印,两旁有侍童侍女。殿墙有壁画。祭坛有铁鼎和编磬,两侧有钟鼓楼。这样一座规模宏伟、价值巨大的古建筑群,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拆毁焚烧殆尽。2004年,北伏牛村出土一通清同治五年(1866)重刊蒙古甲午年(1234)《伏犠庙记》碑。此碑较详细记载了有关伏羲的事迹及伏牛村的历史,极具历史价值。而北伏牛村距规模更大、建筑更宏伟、被历代朝廷定为国庙的侯村女娲庙“九里十八步”,可见北伏牛和侯村一带应为伏羲女娲活动中心区域。

  当代学者综合历史、考古、民俗、徽铭、古文字、古地理、古气象、碳14测年等多学科研究认为,伏羲时代是指伏羲氏和女娲氏作为氏族首领个人与氏族群体所创造的半牧半圭表八卦纪历的上古文化时代。这个时代既包括伏羲氏、女娲氏的父母双亲系氏族群体,也包括伏羲氏、女娲氏氏族群体;既包括与伏羲氏、女娲氏同时代的接受并传播伏羲女娲文明的氏族群体,也包括伏羲氏、女娲氏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活区域继承伏羲女娲文明的后世裔民。伏羲与女娲是世代联姻的两个氏族,绵延数千年,约150多代,年代跨度约公元前7770年至前3900年左右,此后与外族同化。伏羲氏既是上古中华民族自然人文科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再发明、再创造者,因此受到上古各氏族的拥戴。伏羲时代属于新 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关中、豫西、晋南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已发现遗址约2000多处。现以北伏牛村为中心,将环绕该村周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据2006年临汾市文物局编辑出版的《临汾文物》“临汾市新石器时代遗址”梳理如下。

  仰韶文化遗址分布:

    距北伏牛5公里左右,东有后河头遗址:明姜镇后河头村西,面积15万平方米;南有北秦遗址:广胜寺镇北秦村南约100米,面积9万平方米。

  距北伏牛6至7公里左右,北有耿壁遗址:赵城镇耿壁村东南约500米,面积4万平方米;上院遗址:赵城镇上院村南约500米,面积9万平方米;西有登临遗址:辛村乡登临村东,面积2万平方米;南有道觉遗址:广胜寺镇道觉村东,面积5万平方米;圪垌遗址:广胜寺镇圪垌村内,面积9万平方米,以上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头遗址:广胜寺镇马头村西,面积8万平方米;柴村遗址:广胜寺镇柴村南约100米,面积6万平方米;南堡遗址:广胜寺镇南堡村南约200米,面积3万平方米。

  距北伏牛12至14公里左右,属于庙底沟二期,东有蜀村遗址:苏堡镇蜀村西约300米,面积2万平方米;南有东尹壁遗址:苏堡镇东尹壁村南约100米,面积6万平方米;原上遗址:苏堡镇原上村东约400米,面积7万平方米。

  距北伏牛17至20公里左右,属于庙底沟类型的,东北有漫沟东遗址:兴唐寺乡漫沟村东南约10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西南有白石遗址:辛村乡白石村南约500米,面积3万平方米;东南有北铁沟遗址:苏堡镇北铁沟村西南,面积2.1万平方米。南有曲亭遗址:曲亭镇曲亭村南,面积3万平方米;高村遗址:淹底乡高村西北,面积20万平方米;西有王绪遗址:万安镇王绪村西北约1000米,面积4万平方米;师村遗址:万安镇师村西约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双昌遗址:万安镇双昌村东约3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樊村西遗址,万安镇樊村西约300米,面积6万平方米。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分布:

    距北伏牛北仅1.5公里,胡坦遗址:明姜镇胡坦村东北,面积20万平方米;距北伏牛3至3.5公里,东有西太吉遗址:明姜镇西太吉村西约100米,面积6万平方米;西南有三阳堡遗址:大槐树镇三阳堡村东北约100米,面积6.5万平方米。

  距北伏牛北5公里,侯村遗址:赵城镇侯村东南约100米,面积40万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北伏牛13公里左右,西有枣坪遗址、万安遗址;北有苑川遗址;东南有苏堡遗址。

  距北伏牛17公里左右,北有二十里铺遗址;西北有后涧遗址;西有东义遗址;东南有郭盆遗址。

  耿壁遗址位于赵城镇耿壁村。遗址在村南,地名“李家疙瘩”。地面散弃有属于仰韶时期的残碎陶片,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92年进行了试掘,主要收获是大房遗址。试掘报告说:“房屋为浅地穴式,平面形状接近圆角方形,边长达12.5米,其中西北部被断崖破坏,残存面积110余平方米。房屋的地面色泽青灰,平整光滑,质地坚硬,叩之有声,颇类现在的水泥地面。”“当时在房中间用呈梅花状分布的5个柱子支撑顶梁,四边用垂直于地面的立柱承檐,由于梁架沉重,柱子相应较粗,所以残角柱洞直径均在0.55至0.85米之间。据残存范围我们还可推算出当时房子的总面积约156平方米,即使除去立柱所占部分,活动面积仍在135平方米以上……这类室内不设火塘、土床的大型房子,应是当时氏族议事、祭祀等公共活动的地方,而不是日常居住用房。”说明这里曾经居住着较大的部落群体。

  侯村遗址位于赵城镇侯村东南,北距耿壁仅2公里,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1986年进行了小面积试掘。侯村遗址重要特点之一是陶窑结构。试掘报告说:“火膛伸入窑室下面是一个明显的改进,表现出由横穴窑向竖穴窑进步的过渡性质。”特点之二是文化归属,“鉴于目前仅发现有侯村一处具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可称为陶寺文化侯村类型……年代约从公元前2300年延续到前2000年,持续发展约300年左右。”从新石器时期遗址来看,伏羲氏一族活跃在甘肃、陕西、河南和山西一带。而仰韶文化在豫西和晋南是集中发展之地,历时数千年之久。其时,植被茂密,鸟兽成群,人口稀少。先民们以采集、渔猎为生,需不断迁徙,因而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生产和生活遗迹,成为伏羲文化重点区域或中心区域。

  北伏牛周边乃非常适合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的宜居之地,因而,北伏牛一带作为伏羲文化中心区域之一,是符合历史现状的。

  (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为尊重引用文献、碑记的本来面貌,作者未作修改,故文中“伏犠”伏牺”牺皇”等与现通行称谓“伏羲”实指同一人。——编者)(刘国柱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