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地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脚下的襄汾县北关村,是关公后裔聚居地。近日,这里在进行乡村道路硬化时,发现了一块掩埋土里的关公后嗣关朗的墓碑,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
关朗墓碑石
笔者查阅了一部由“关公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关氏三千年》(公元前1707—公元1911年)一书,此书对关朗的生平有详细记述:“关朗,字子明,山西解州人。有经济大器,妙极占算,浮沉乡里,不求官达……魏孝文帝殁(499),不仕,隐居临汾山。以《春秋》《老》《易》授徒,号称‘关先生学’。著《易传》《洞极真经》,并为《都利聿斯歌诀》作注。他的‘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御家于四教:‘勤、俭、恭、恕,’(王通《中说·关朗》)被《中国传统道德》一书收入‘道德卷’与‘名言卷’,祀解县乡贤祠。”据此史料,可见关朗乃武圣关公后嗣之中声名显赫的贤达。此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可辅佐朝廷,经世治国,平大乱,倡文治;下忧民瘼,关心民生,诚奉“勤、俭、恭、恕”,深明“礼、义、廉、耻”,并著书立说,抑恶扬善,实乃旷世奇才,不辱圣帝关公之美名。
关朗晚年隐居临汾山。何为临汾山?笔者认为,临汾山,理所当然应在临汾境内。据《襄汾县志》“建置”记载,襄陵、汾城(太平)在历史上曾统归临汾县所管辖。那么,临汾县境内之山叫作临汾山,绝不是牵强附会。现今襄汾县西之姑射山,很可能就是北魏时期 的“临汾山”。邈邈姑射山,绵延百余里,关朗究竟隐居何处?殁后葬于何地?实为史学界一个千古之谜。
襄汾县北关村关朗墓碑的发现,终于使这个千古之谜有了答案:关朗晚年就隐居在姑射山脚下的襄汾县北关村,殁后就葬于此地。
这块墓碑,中间镌刻着:追远继孝北魏散骑常侍始祖讳朗字子明关公之墓;上款:大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小阳月毂旦莹系兑山震向;落款:后裔合族同立。
从墓碑可以窥知,关朗其人在北魏时曾任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为何许官职?国学读本《中国历代职官》对此有介述:“东汉曾设侍中寺,是皇帝左右侍从,起规谏过失以备顾问的作用。西晋末年改置门下省,侍中与给事黄门侍郎管理门下诸事。宋、齐、梁、陈沿置,地位逐渐显变,例如从南朝宋开始侍中掌管机要,北朝更有小宰相之称。门下省以后发展为中央的重心。与尚书省、中书省合称三省,成了中央政务机关总汇。从南齐开始,从门下省分立了集书省,散骑常侍是集书省的首官。集书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足见,关朗先生在当时皇朝中地位之显赫、职务之重要。
对这样一位显赫的名门贤达,为什么到清代晚期关氏后裔才为其建立墓碑?析其原由也不足为怪。笔者认为:关朗殁后,当时在墓地肯定会有墓碑之类的标考。然而从北魏至清光绪朝,历经多个朝代,年深日久,墓碑或随朝代更迭被遗失,或被埋于地下未发现。他的后裔为了“追远继孝”,祭拜先祖,只得在原墓地为其立碑祭之。
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从北关村名望之家关天宝的后裔现存的“关氏神祇”(布质家谱)获知,关朗系圣帝关公的第八代世孙。
再从今年二月在北关村发现的关公后裔《关守荆义行碑》(建于大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得知,关先生(守荆)常以格言教家者有四:颂诗读书、勤力南亩、思义而取、俭为美德。与先祖关朗所倡导的御家于“四教”,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关公精神在他的后辈中是一代接一代地弘扬与传承的。
关朗墓碑的发现,对于探讨关公后裔繁衍生息,对研究关公文化及弘扬关公精神,无疑具有重大价值和引领作用的。
曹文敏 史复兴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