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巷名应该是根据村名叫的,更具体的原因就不清楚了。”看名称估计是由姓氏演变而来的吧?”芦氏庄巷,位于市区解放路路北,南北走向,南起解放东路,北至私人住宅,巷子中的岔路口可通往平阳北街、兵站路和车站街等地,交通便利。
连续几天,记者在对该巷名来历采访时,由于此处出租户较多,因此对于巷名来历及周边变化,知之甚微。随后,在走访中记者采访了平阳北街、兵站路的一些住户,力求找到芦氏庄巷的来龙去脉。
曾是村名
在平阳北街一住宅小区,今年67岁的刘女士猜测:芦氏庄是个村子,所以巷名应该是这样来的。”她表示,事实上,现在命名为芦氏庄巷的这条路只属于过去村子的一小部分,早先从平阳街到兵站路这一大片地方都属于芦氏庄,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建设,才渐渐分成了平阳街、兵站路。
对于刘女士的说法,今年82岁的苗根秀老人持肯定态度。苗老回忆说,曾经的芦氏庄是城外的荒地,后有人迁居至此,才慢慢形成了村子。她的印象中芦氏庄村规模很大,除榨油厂、木材厂、兵站、汽车站外,其余都是普通村民。
规模颇大
80岁的市民冯春明老人告诉记者:这个村子最初的住户都是从河南、河北、山东过来的人,后来随着城市建设也有了临汾本地人。以前在东关城有十字路口分成的街道,其中北街一直可以通到芦氏庄的位置。”他表示,芦氏庄以前的规模很大,曾经兵站路的东西两侧都属于芦氏庄。在解放临汾城时,不少地方形成了大坑。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大坑慢慢被填平,并有了建筑。
冯春明老人的这一说法,记者在之前本报曾报道过的《平阳街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一文中,找到了契合点。当时74岁的陈银生老人提到了这一带的旧貌,临汾解放前,广宣街和平阳北街是不通的,那里都是城壕沟,解放后,政府从其他地方运来土,将沟壑和城壕沟填埋,渐渐有人依城墙建房,慢慢形成了可供行走的路,但只是一条可容纳一辆车通行的小土路,再后来,修通了一条与平阳街交叉,同时可以通往火车站的路(车站街)。”
格局变化
对于记者的提问,今年45岁的老住户王和平表示,巷子名称来历他不清楚,不过却亲身见证了巷子的一些变化。
“我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十几岁随父母来的时候,这一带都是瓦房,那时,路北这块不是死胡同,可通往车站街,在去往车站街的东边,有一大片麦地,后来随着路口建房被堵,才又开了这条通往平阳北街的路。”经过查询资料,记者在《临汾市城市建设志》一书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汾市城区布局图中看到,芦氏庄巷南起解放路,向北折西至平阳北街,对于芦氏庄的介绍却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期待知道详情的读者朋友们提供线索。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