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羊舌村镇之探访 ——羊舌一族兴衰之四

2019-05-22 15:2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尧都区羊舍村“腾蛟塔”

  有关“羊舌”的村镇,现知有五处,即临汾市境内四处,为尧都区羊舍村、曲沃县羊舌村、襄汾县北众村羊舌故里。运城市境内一处,为新绛县西关羊舌氏埋羊里。长治市境内一处,为沁县太里村。

  光绪版(1879)《直隶绛州志·古迹》载:“羊舌氏埋羊里在西关。羊舌子好直,不容于晋,去而之三室之邑。邑人攘羊而遗之不受。其妻曰:‘不如受而埋之。’羊舌子曰:‘何不饷肸与鲋。’其妻曰:‘不可。南方有鸟曰吉乾,食其子不择肉,子多不义。今肸与鲋童子也,随大人而化,不可食以非义。’ 乃盛以瓮埋墟阴。后攘羊事败,吏至发而视之,舌尚存。吏曰:‘君子哉!羊舌子不与攘羊矣。’里人陶虚泉有碑记。”另有传说:有人偷杀了羊,把羊头送给李果。李果不敢不受,又不敢自用,就把羊头埋在地下。其后偷羊之事暴露,追到李果。李果就把羊头掘出来,羊舌还在,因此被免罪。李果于是以“羊舌”为姓,称羊舌氏。依《绛州志》记述,则攘羊者邑人也,非李果。而此前已有羊舌氏。乾隆版(1771)《沁州志·人物》载:“旧志,羊舌大夫突,晋武公子伯侨之孙,以官为氏,未详所考。至昔传李果事,元朝不从。唐孔颖达亦云,不知谁为此言,且与《烈女传》羊叔姬事相类,未可据以为志。”言李果事,传说而已。民国版《新绛县志·祠庙》:“羊舌庙在西关,后废为迎候厅。”“营建考:迎候厅,北关一,南关一,西关旧以羊舌祠为之。清乾隆二十八年知州张成德复旧。”

  襄汾县北众村羊舌故里,原属太平县。道光版(1825)《太平县志》和光绪版(1882)《太平县志》均载:“北众,距县二十五里,明崇正六年筑堡。昔羊舌职去而之三室之邑,疑即此地,故又称羊舌坊。”崇正,疑崇祯之误。2009年北众村立有“羊舌故里石牌楼捐款碑记”。碑文载:“北众村,又名羊舌坊,据大清太平县志记载,大明崇正六年建堡,为晋国大夫羊舌职三室之邑也。羊舌故里,究其史料可考,重现历史文化渊源久矣。”

  乾隆版(1758)《新修曲沃县志》和乾隆版(1797)《续修曲沃县志》均载:“羊舌村,距城二十四里,相传古羊舌大夫故里。”光绪版(1880)《续修曲沃县志·古迹》载:“羊舌大夫故里,县东北羊舌村。”羊舌村之声名大噪,却非因羊舌故里。2005年8月,山西省考古队在羊舌村南的岭地上发掘了一处晋国两周时期的墓地。这处墓地,与著名的曲村——天马遗址内北赵晋侯墓地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仅4500米。北赵晋侯墓地经7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学术界基本推定这9座墓葬是西周至春秋早期9代晋侯及夫人的墓葬。而羊舌墓地发掘的M1、M2组为“中”字形的竖穴积石积炭墓,并祔葬有车马坑和大型祭祀活动遗迹,是目前在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尤其对M1、M2的墓主有几种不同的推断:一种认为是文侯;一种认为是殇叔;还有认为是成师。而对墓葬的盗掘,一种认为是人为报复性破坏;一种认为是普通盗掘。专家们各抒己见,至今尚未有定论。

  乾隆版(1771)《沁州志·建置沿革》:“春秋晋铜鞮地,为大夫羊舌食邑。”冢墓:“周晋大夫羊舌职墓;晋大夫羊舌赤墓,祀乡贤;晋大夫羊舌肸墓,祀乡贤。两世三贤同一茔,在州南太里村南,高冢鼎峙,里人呼为大夫城。故址周围数十亩,岁久居民侵种且樵牧其上。康熙三十八年,署州事武乡知县祝兆麟、吏目冯祉严行禁饬,反其侵地而缭以土垣,卫以门栅,植树百余株,望之秀整可观。雍正七年,巡察朱筠立碑墓上。”

  尧都区羊舍村,乾隆版(1779)《临汾县志》载:“羊城里,共计三村,羊舍村,离城三十五里。”民国版(1933)《临汾县志》:“羊城里之羊舍村,三十五里。”笔者曾应本村文化爱好者张燕鸣先生之约,亲赴羊舍村一探究竟。

  羊舍村位于姑射山东、汾河西之西高东低的丘陵垣坡区。全村现有480余户、2120多口人,土地3120亩,水旱约各半,是座中等村落。羊舍村党支部、村委会多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和多种经营等,目前,全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人均收入达万元。难能可贵的是村党支部、村委会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和维修,积极开展村民文化活动,编印了资料丰富的《羊舍村纪略》,先后获尧都区和魏村镇两级“红旗党支部”“文明村”荣誉,还有林果基地建设、村村通重点工程、招商引资贡献、威风锣鼓大赛等奖项。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连锁同志获尧都区“优秀党员”“功勋书记”称号。 (刘国柱  张燕鸣)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