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村镇之探访 ——羊舌一族兴衰之四

2019-05-29 10:00: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接上期)羊舍村历史悠久,据《临汾文物》载:“羊舍遗址:羊舍村西北约200米,面积75000平方米,新石器时期庙底沟二期。”距今约6000年左右,现存1960年临汾县人民委员会所立“羊舍村新石器遗址”碑。据介绍,从羊舍村西接大山、东瞰平川、两侧深沟的地理形势来看,应是一处军事要塞,距离洪洞范村的“叔向食邑”仅一河之隔。而平阳曾是羊舌氏食邑之一,包括现尧都、襄汾等地。因此,羊舍村应是羊舌氏食邑中一处重要居所,叔向极有可能曾在此一带驻扎,包括东郭、西郭、车辐、魏村、和村、景村等。羊舍因何名“舍”?传说:羊舌氏妻生之子呆滞,住本地;妾生之子聪明,在曲沃一带做官。羊舌氏病故后,妾之子将其父遗体安葬于曲沃;妻之子很生气,言称即使将遗体运走了,也要把人留住,便在“舌”上加“人”,“羊舌”成为“羊舍”。另有传说:羊舌氏因其子犯口舌之祸,认为“舌”字不吉利,有被恶人咬伤之险,便在“舌”上加“人”成“舍”,出小口,住大舍,有人保护。

  羊舍村曾有众多楼庙塔台等古迹,虽大多湮灭或仅留残迹,却彰显着羊舍村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湮灭的有:相传是羊舌氏驻兵官邸的紫禁城,其名较北京皇宫紫禁城早2000余年;佛庙,“文革”中被毁;娘娘庙,20世纪60年代建学校被拆除;西头庙,曾作为第四生产队库房,无存;木偶戏楼,无存;千手观音阁,仅留底座;舍利双塔,仅留残破一座。此外村中老人讲,还有社坛、牌坊、夫子庙、药王庙、菩萨庙、龙王庙等。尚可修复的有:关帝庙, 明代创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献殿花版题记“康熙四十三年重修”(1704);后殿花版题记“崇祯元年修”(1628),占地500余平方米,庙宇骨架犹在,主体尚存;清代戏台,在关帝庙对面60余米处,坐南朝北,高出地面约3米,东西长约10米,深约4米,高约8米。笔者登上观察,戏台大梁上彩绘图案清晰可见,戏曲人物壁画残存,极有申报重点文物之价值。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一些重要古建得到保护和复修。首先是位于村东南的腾蛟塔,六角五级,青砖砌筑,周长8.58米,高12米,塔顶之西有砖雕“腾蛟”两个大字。据说始建于明代,先辈认为是避村东南之煞气,补村东南风脉,并望后辈子孙们能够鱼跃龙门而建。由于塔原建在土丘之上,随着日渐风化,塔基土石坍塌,高塔岌岌可危。2015年,村委会把塔周边土丘用青砖加固,形成现在塔高约近20余米的奇观。

  最主要的复修当数玄帝楼。玄帝楼又称壁篷楼、观音阁、万福楼,位于村中心十字口偏西,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村民杜忠、张彪始建,其后多次续建、补建和修葺,2008年村委会重修。楼为二层,底座由统一规格的青石垒砌而成,有12根8角形高2.5米的砂石雕刻廊柱直通二层,其上镌刻着龙、凤、花卉等图案。石柱上刻有捐资者姓名,以及隆庆四年(1570)年号。石柱顶端开铆横梁,梁上单斗承檀挑檐,简洁壮美。一层建有8米见方塑神砖堂,门向西开,内设神龛,中为彩塑玄帝像。外设回廊。二层是观音阁,塑观音菩萨莲花座像。楼顶为十字歇山尖顶,四面歇山中心三角部位末端设悬鱼,东西两面嵌有三角形彩色牡丹、盘龙等琉璃构件图案。笔者登楼仔细观察,砂石虽有剥落,图案却清晰可辨。楼西曾建有小型祀神配殿,门洞嵌石匾,西书“观音阁”,东书“壁篷楼”。《修楼记碑》载:羊舍万福楼,亦名玄帝楼、壁篷楼。究其根由,此处与北顶青龙山神灵有关。玄天即真武,古指北方七宿壁篷之星像。因羊舍村系北顶七社主村之一,为百姓平素供奉求神还愿方便,遂建村东除邪镇煞祈福楼,初名壁篷楼。后因村民祈拜玄帝,凡求则灵,亦俗称万福楼、玄帝楼。玄武者,龟蛇也。北顶青龙山之玄天与羊舍万福楼之玄帝,同为一神,均系武当道教派宗。

  古传言:土门泊池羊舍楼,东羊戏台数了头。想当年,巍巍玄帝楼,前浮炊烟,后迎通衢,加之东临雌雄双塔,北接千手观音,西连紫禁老城,东靠关帝圣庙,两川三梁,雏凤凌空,平水羊城,风景独好!

  古朴跟凝重一体,诗情与画意融铸。一座楼,使人视野开阔,襟怀磊落,心灵净化;一座楼,与世争光,与村增荣,与民添福。一楼擎天,千古不朽!

  切望赋有历史文化古迹和传统的村镇,积极维护修复,天佑人襄,恩泽子孙,功莫大焉。(刘国柱  张燕鸣)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