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姻亲:从传说走到现实

——“接姑姑、迎娘娘”大型民俗活动侧记

2015-04-24 08:06: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4月20日早7点,洪洞县甘亭镇北羊獬村的村民李香莲急匆匆来到唐尧故园中的娘娘庙内,焚香祭拜后,开始整理“娘娘”的驾楼。
    驾楼是整个活动中最为尊贵之器,上面有一小匾额写着“德配重华”,起程时由8名轿夫抬扶。而庙外,来自该村的锣鼓队以及接亲队伍也进入了紧张的热身中。村民赵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北羊獬村和南羊獬村轮流主办,今天轮到我们北羊獬村了。”传说中,尧在羊獬村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于是羊獬和历山就分别成为两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羊獬人称呼她们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两地结成联姻亲眷。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羊獬村民都会接“姑姑”回乡省亲;到了四月廿八尧王生日当天,历山人民又前来给尧王拜寿,将两位“娘娘”迎回去,于是渐渐形成了“三月三接姑姑送娘娘”的习俗。如今,这项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进一步了解整个活动的细节,记者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呈现出的颇多亮点让记者感到惊讶。
    逢村必祭 逢户必拜
    上午9点多,一声“起驾”,由总社首、北社社首与留家社首及送行人员告别,互祝平安后,队伍开始西行。约12点左右,当接亲队伍前行到北马驹村,北马驹村的迎亲队伍早已在村口等待,两支队伍汇合后一起朝村里的娘娘庙走去。
    入村后,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很吃惊:路边的所有住户的门口都摆着供桌,远看就是齐刷刷的两排,供桌边上还放着水果、茶碗和食品,供接亲的队伍在休息时品尝。75岁的北马驹村民乔海峰告诉记者:这一片的村民都很重视这个活动,每年都很隆重,在娘娘庙祭拜完之后,“娘娘”的驾楼开始游村,驾楼每路过一户门口,户主就赶紧焚香磕头祭拜。
    而当队伍到达下一站的赤荆村时,村里显得更为热闹。为了这次活动,村里专门请来了蒲剧团,四里八乡的村民都赶了过来。北羊獬的锣鼓领队张金平说:“传说‘姑姑’骑马经过这里时,马驹口渴,就用两只马蹄趵出了两汪泉水,这个村名也是这么演变过来的,这是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所以,在活动中也显得隆重。”
    抢“亲戚”,村民待客如过年
    下午3点左右,队伍行至西桥庄村口,两支队伍汇合后约半个小时到达了该村的娘娘庙,将娘娘驾楼坐北朝南放好上香,两村锣鼓队在院里对敲“西河滩”“五点子”等曲牌,在对敲了半个小时候,“亲戚”们被5人一组分散到各家各户“腰饭”。
    在庙前的院里,记者一行被71岁的村民马平换拉进他家。在招呼记者坐下后,马平换先给娘娘上香磕头,然后吩咐儿媳妇给客人们做饭。看到记者百般推辞,马平换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几千年来一直都有这个风俗,客人来了要当亲人一样,8个菜从来没少过,再不富裕的家都不敢怠慢客人。”晚上7点多,队伍到达历山后,记者一行又被东圈头村村民马云弟叫到了家中,她告诉记者,这是当地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历山这边分东、中、西3个社共6个村子,考虑到村子的负担,由3个社轮流接待“亲戚”食宿。
    场面火爆规模罕见
    “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是一项纯民间自发的活动,当地的村民能够自掏腰包维持这么多年实属罕见,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民间活动的场面竟异常火爆。
    在接亲队伍还未到达古历山神立庙时,记者便提前赶到。山上的路早已变成了街道,两边摆上了小吃、首饰等小摊,顿时让人回忆起儿时逢庙会时的那种热闹场面。而庙内,烧香祭拜的人也已络绎不绝,在子孙庙前,来自河南的说书艺人郝怀生正和自己的搭档为游客说书祈福,他告诉记者:“我们三天前就来了,每天的游客特别多,今天估计有2万多。”本次活动的总指挥杨碧云也告诉记者:“明天才是正日子,每年三月三当天几万人参加都是很正常的。”4月21日上午,在迎亲仪式上,娘娘殿外站满了人群,迎上娘娘后,驾楼从台阶上一路走下,出了正庙门“景行门”向庙后走去,当队伍穿过写着“古历山”的大牌坊后,所有人面朝驾楼一同下跪。今年88岁的李学智,一生致力于尧舜文化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这也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信仰,传说尧的两个女儿嫁到历山后,体恤民情,爱民如子,深受老百姓爱戴,所以几千年来,百姓们一直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来举办这样的活动。
    一段传说中的姻亲关系,将相隔70里的羊獬与历山两地结成了民间事实上的亲戚关系,因为尧舜的圣德化育,这一带的民风也显得特别淳朴和善,这应当是“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最现实的功效。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