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民
尧王的行宫在羊獬村,羊獬人称尧为“尧王爷”,娥皇、女英是爷爷的女儿,那娥皇、女英就是羊獬人的姑姑。
历山人叫舜为“舜王爷”,娥皇、女英是爷爷的老婆,也就是历山人的奶奶。古时称皇帝的老婆叫“娘娘”,因此,历山人又称娥皇、女英为“娘娘”。
同是一对人,羊獬人叫她们姑姑,历山人叫她们奶奶(娘娘),因而,羊獬人比历山人大一辈。千百年来,历山人不能叫羊獬人的名字,只能称羊獬人为表叔,而羊獬人能叫历山人的名字。
普通人家的亲戚,大都是一辈亲,两辈远,三辈过后没相干,可羊獬和历山这门亲戚,从尧舜时开始至今,不但相互走了四千七百余年,而且走亲戚的人越来越多,走亲戚的声势越来越大。四千多年中,两地人有节必往,亲密无间,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羊獬人来历山接姑姑回娘家和四月廿八历山人去羊獬迎娘娘回婆家,两地人们都是争先迎接欢送,热情地互称“亲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这就是洪洞县羊獬村和历山两地的“接姑姑、迎娘娘”。
每年的三月三是娥皇、女英两人回娘家的日子,羊獬人便在三月初二就自发地组织起规模宏大、声势浩荡的威风锣鼓队伍,并用帝王仪仗、日月龙凤旗、全副銮驾到历山接娥皇、女英。
三月三,羊獬人在历山吃早饭后,接上二位姑姑,经石家庄、韩家庄、杨家庄,到万安暂息。午后,万安和羊獬上千人聚集在万安娘娘庙,这时的娘娘庙,人山人海,彩旗招展,两村的威风锣鼓队伍合在一起,鼓响锣鸣,令人心醉,然后,人们争相护送二位娘娘驾楼,从娘娘庙起身,经北天桥到九龙壁,在九龙壁前,人人饮雄黄酒并带几个万安的烧饼,为的是消灾免难。声势浩荡的威风锣鼓簇拥着队伍经过万安中大街至万安村南门外的南天门,这里已有万安村及周围乡村的千余人跪在道路两旁送二位娘娘,并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羊獬人接上二位姑姑回到羊獬村,把二位姑姑请进姑姑庙,这就是羊獬人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民风。
娥皇和女英在娘家一直住到四月廿八,这一天是尧王的生日,她们给父王过完生日,就该回历山割麦子了,届时,历山人就去羊獬迎二位娘娘了。
四月廿七一大早,历山上迎娘娘的队伍整装一新,他们在娘娘庙烧香跪拜后就出发了,一路上,迎娘娘的队伍,不敲锣鼓、不扬彩旗,只是径直赶赴羊獬。当天晚上,迎娘娘的人们被分散到羊獬各家吃饭,各家都会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亲戚,热情接待。
第二天,羊獬人在姑姑庙内请出二位姑姑,并转至尧王寝殿向尧王拜寿。仪式之后,便由历山人迎娘娘回婆家,这时,历山人才扬起彩旗、敲起锣鼓,轰轰烈烈地踏上归途。途经村庄时,人们都会给娘娘上香,有些人会围在娘娘的驾楼旁,拿着叠好的黄纸祈求娘娘赐药。迎娘娘的历山人在各村人们的锣鼓热闹中前行,到达历山时,就快天黑了,人们将娘娘送回殿堂,整个迎娘娘的仪式就圆满结束了。
四月廿八这一天,当地或大或小都要下雨。据说这是二位娘娘告别父母时,难舍难分,于是,涟涟泪珠就变成了当地的雨。
这一风俗,从古至今,代代相传,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二位娘娘在历山教人民纺线织布,种田放牧,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仙逝后,成了神,还护佑万民,每逢天旱,只要给二位娘娘烧炷香,天就会下场雨。谁家的孩子病了,只要在娘娘庙祷告一下,孩子的病就好了。人们说,二位娘娘真灵。
二位娘娘不但善良,而且爱憎分明,谁对她们不虔诚,她们就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每年四月廿八迎娘娘回历山是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日子。可是,农历节气的变化,有时四月廿八时,夏收尚未开始,人们有工夫去迎娘娘,但有时正值夏收大忙,这样,迎娘娘和收麦就会冲突。有一年,人们看了看历书,四月廿八正是收麦紧张之时,有人建议把迎娘娘的日子提前十天,管事的人同意了。于是他们就提前在四月十八把娘娘迎接回来了。到了后半夜,电闪雷鸣,冰雹猛下,打坏了即将收割的小麦。说起来也真奇怪,冰雹打的麦田,正好就是历山到羊獬一线的麦子,而其他地方安然无事。从此再也没人修改日子了,就是夏收再忙,必须在四月廿八迎回二位娘娘。
相传,舜帝南巡的时候,娥皇、女英二人未能随他同去,后来舜帝死于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之野。二人闻之,由北至南,奔丧而来,沿途抚摸竹子痛哭,泪水洒在竹子上,便成了斑斑泪痕,因而,称这种竹子为“斑竹”。今天九嶷山上的这些斑竹就是二人泪染而成的结果,自古及今,斑点永不褪去。1961年,毛泽东写了《七律·答友人》一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中的帝子,就是娥皇和女英。斑竹,就是二人眼泪染成的竹子。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