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恭迎太后娘娘千岁——”随着一声吆喝,众人的眼光都转向李娘娘的省亲队伍,只见一支由公公领队、宫女相伴、侍卫紧跟的大军缓缓行进……在众人翘首以盼准备一睹娘娘的芳容时,一位身着现代装的人打破了这个仪式。她是邹亚莉,是《李娘娘回乡》大型古装实景剧的总导演:“走慢了,走的时候要自己数着拍子,保持阵形,重新再来一次!”4月11日上午9点半,翼城县唐兴镇城内村的百姓齐聚在西城门,饶有兴致地围观《李娘娘回乡》的彩排。
反复地走场练习,让这场彩排已经颇有正式演出的架势了,而实际上,这只是第二天的排练。“其实整场演出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策划,从剧本、音乐到服装,每一个环节剧组都和文化、历史界的专家学者多次讨论、反复调整,尽可能还原历史。”邹亚莉说:“前期充分的准备,加上演员们的积极性、配合度很高,让这场彩排进行地相对顺利。”站在10米多高的城门上,俯瞰彩排现场,伴随着庄严肃穆的音乐声梦回大明。历史上,李娘娘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皇妃,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关于李娘娘的传说,在翼城县可谓家喻户晓。传说,李娘娘在一次回乡省亲时,遇到了两位喜结连理的新人,不料新人的轿子挡住了娘娘回乡的路。当得知新娘和自己同乡时,李娘娘不仅没有怪罪,还为新人送上祝福,赏凤头鞋、霞帔、龙凤轿等让新娘风光出嫁。“老百姓认为李娘娘是个爱民如子的皇妃,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所以很受翼城人民的爱戴。”城内村村委会主任魏利权这样说,“结合李娘娘的故事,我们准备了这个实景剧,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打造以‘同圆古城梦’为主题的城内村第五届民俗文化旅游节,让文化旅游节载体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翼城县唐兴镇城内村民俗文化旅游节自2013年启动以来,一届一个新主题,一步一个新台阶,已实现了从“重启记忆、追梦古城到圆梦古城”的跨越。今年,城内村南十字街区开发建设被列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一批批文物遗产相继重建与修缮,让魏利权对古城发展文化旅游更加充满信心。尽管有“恐高症”,几天的彩排,魏利权还是每天都要踩着梯子“爬”上城门看彩排效果。魏利权介绍说:“台下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城内村的村民,而且是义务演出,有时候还冒着雨排练,看着他们为家乡尽心尽力地付出,我特别感动。”除了城内村的村民积极响应,剧组还通过电视、微信等形式招募了一批文化志愿者,马雪泽就是其中之一。马雪泽说半个月前,她在微信上看到《李娘娘还乡》招募演员,热爱表演的她立刻报名参加,经过试角,被安排出演“媒婆”一角,但她却担心自己经验不足,影响排练进度,所以选择“退位让贤”。“新选的‘媒婆’多次在庙会扮演过类似的角色,确实更容易上手表演。”从主要演员到没有一句台词的城门卫兵,尽管觉得遗憾,但马雪泽还是坚持演了下来。“我服从剧组的一切调配安排。”马雪泽穿着戏服说出这句话时,俨然有一种守卫的坚毅和不服输的精神。今年52岁的她家住唐兴镇陵下村,距离城内村五公里,为了节省时间,她每天自费打车来到排练现场,家里的窗帘生意也放下了,在别人眼里的“不务正业”,在她看来却是值得的。
这次的演出大约有300名演员参与其中,在人群中,有一张面孔格外熟悉,她是翼城县第二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美静,今年19岁的她也主动报名当起了文化志愿者,并在《李娘娘回乡》中扮演宫女。张美静就读的职业技术学校一共有34人参与演出。从两周前开始,学生们每天下了晚自习就会练形体,为今天的合演做准备。“这场表演是展示翼城文化的一个方式,不能掉链子,所以一定要加紧练习。”这个阳光的女孩总是让人感受到正能量。利用排练的闲暇时间,剧组的工作人员还探望了张美静的母亲,并送去了生活用品。
一直以来,对于城内村旅游事业的发展,魏利权都很有信心,“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古城旅游让老百姓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挣钱,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让全县、全市甚至全国的人都来看看翼城的民俗,听听古城的故事。”记者安月琦 郭毅红 魏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