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廷瑞
2016年11月27日,作为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代表,应邀参加了万安镇举办的“洪洞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对素有龙凤古镇美称的万安村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拜读了周文洁先生执笔撰写的约二十万字的学术研究文稿,对妫汭聖迹、虞舜初都的观点,深表赞同。
尧舜文化在洪洞县流传久远。尧舜故事在平川山区妇孺皆知。本世纪初耄耋之年的李学智先生出版的《舜耕历山在洪洞》,青年学者周希斌先生主编的《尧舜雄风今犹在》。将延续约4600年的羊獬村与历山“接姑姑、迎娘娘”千年神亲活动记述得详尽透彻。今年,文史研究耆宿,周文洁先生和“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们共同出版的这部《虞舜文化新探》,再次以详实的典史记述,勘探报告,民间资料,田野考察,文物佐证,解读了舜耕历山,尧王访贤,嫔嫁二女,定居妫汭,授任舜为司空,为其兴建宫居,虞舜从此参与朝政,初定国都,开启治国理政新纪元、这一时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舜耕历山在洪洞这一观点的成立发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对万安是上古东方凤文化与西方龙文化交会中心,故此而成为龙凤古镇的缘由,给人以深层地揭示。
舜耕历山的典故,洪洞自古以来口口相传。这里的历山海拔700米左右,位于汾河西岸第一阶梯,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一直延伸到吕梁山脉的青龙山、罗云山脚下;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垦整治,形成层层梯田,盛产棉麦豆黍,确是富饶丰臾之地。因此说洪洞的历山是可耕可种的,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山。
舜生于诸冯。诸冯在相距历山六十里地的圣王村,与历山和万安隔汾河相望;圣王村的村名便因此而得名,村里现保存有明代建造的舜王庙,并立有诸冯疙瘩碑碣。
舜的继母娘家韩家庄距圣王村约十五里。千百年来“接姑姑、迎娘娘”庙会活动时,羊獬、万安、圣王三个村,都要派出德高望重的代表专程参加。
尧都平阳,古说平阳即今临汾市尧都区,今又发掘考证尧都在襄汾县的陶寺村。当年尧王在洪洞羊獬村建有行宫,羊獬村原名为周府村,因在此地发现祥瑞之兽羊獬而更名为羊獬村。
从羊獬村向西南至尧都区约二十里,从羊獬村向正南至陶寺村顶多五十里,尧王正是从羊獬村向西北出发,去寻访虞舜。陪同尧王一起前往的是担任大理官的皋陶。而皋陶故里就在正北离羊獬十里的士师村。尧王选定虞舜为接班人之后,就是从羊獬村的行宫将娥皇女英二女嫔嫁虞舜,并让他们定居万安村西自古被叫做妫汭这方土地上,与舜的父母弟妹一起生活,继续考察舜的德行与治家能力。同时,在妫汭旁边兴建起宫居,让舜处理政务。这一时期尧王分别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同舜共同处理具体事务,充分认可了他的行政能力和明德思想。最后才将王位正式禅让给舜。
舜即王位后,在妫汭聖地兴建的宫居“国家堡”内行使王权,处理政务有相当一段时间。“国家堡”是万安村的初称,元代之前一直是这个称谓。
先有国家堡、后有龙凤城。国家堡是龙凤古城中的“紫禁城”。当年舜与女英在此地生育一子商均,如今仍存有“姚商院”的遗迹。同时“国家堡”周围还有舜王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参知政事的建筑物“无影塔”与“寥天洞”。这里建有“重华塔”、“舜王楼”、“舜帝庙”等多处金碧辉煌的专祀帝舜为主神的“金銮宝殿”。还建有专门供奉娥皇女英二位王妃的“娘娘庙”。正庙高悬着“德配重华”、“有虞内助”、“妫汭芳型”等匾额。因为娥皇女英在当地与人民共同相处多年,万安人民一直称他们为娘娘(帝王的配偶),而羊獬人却一直称为姑姑。
可以说舜王在“国家堡”统率众多辅臣和将佐治国理政,是当时华夏大地十二州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尧舜禅让之后,心中怨怼不平的太子丹朱从北方返回“国家堡”欲与舜王争斗,中途患病殒命的九龙山,就位于万安村正东的汾河东岸,九龙山下的这个村庄从此叫做南王村。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大姓同根同源,其血脉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如今万安镇所辖六十个村里,陈、田、姚、胡均分布较多,特别是东姚头、西姚头两个村庄、几千口人都姓姚,他们均称来自万安“姚商院”,多年来两个村主导产业,就是继承发展舜王开启的制陶工艺,所生产的黑陶大缸,是酿造、储存的必备器皿,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参加广交会,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羊獬、历山、万安三地呈不规则的三角方位。“接姑姑、迎娘娘”的庙会,从农历三月初三到农历四月十八。这一个半月内,三地同时启会,沿途二十四个村庄结社轮流坐庄,途经各村表演的威风锣鼓,各有各的曲牌。如:西河滩、吃凉粉、五马投唐、风搅雪、乱九天……根据接亲队伍行路的难易,快慢,疏密有间,起伏错落、各有千秋。本来从羊獬到历山即可直线来往,可接送的队伍偏偏拐了个弯子绕过万安。可见是由于尧王嫁女时的舜,当时尚在历山躬耕。迎娶娥皇女英,定居妫汭之后才生活工作在万安。娥皇、女英二妃与万安先民共同相处达二十八年之久。所以二位娘娘被万安人民视为亲人。这也是万安人民至今引以为荣,颇具自豪的根由。同时,也是万安人民世居妫汭聖地,具有德孝传统,保持文化自信的缘故。
对于历史典籍和史学记述与这方热土中流传不尽一致的各种结论,笔者认为并不矛盾。万安是舜帝初都应该肯定。随着执政的后期、治理水患形势十分严峻,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张,其他部落的拥戴归顺,将新的都城迁到蒲坂、将家眷携往虞乡,也是顺理成章的。
若以万安“国家堡”为圆点,直径不超一百里的范围之内,许多有关虞舜的遗迹和传说,集中体现于一体,形成一个无缺口的圆型,在别的地方很难形成同样的构图。假如虞舜没有在这里生活和活动过,仅凭人们生编硬造,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假如从古至今、世代传延、顶礼膜拜、信以为真的神圣偶像,无法被历史认证,人们的良心善意又该往哪里安放呢?我想应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轻易信其无。只要他能安放人们面对越来越快的时代节奏所引出诸多焦虑和莫名浮躁的那颗心。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