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数十名科研人员做客陶寺观景台探寻历法之源

2016-06-07 09:16: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市民向气象专家请教,古人如何利用太阳的高度制定时令

  临汾新闻网讯 6月4日9时,由市委宣传部、省气象局、市气象局等联合举办的“历法之源”天象观测体验活动启动仪式在襄汾陶寺古观象台遗址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科研人员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寻历法之源,探天文之路”的别样旅程。

  迎着朝阳,天文爱好者们首先从陶寺古观象台启程,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人群里时不时发出啧啧惊叹声。“真的难以想象,咱们的祖先在没有任何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是以怎样的智慧研究出了延续至今都误差不大的‘历法’。”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的徐女士激动地说,历法”的研究与运用不仅仅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更对现在天文历法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陶寺古观象台遗址,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是由13根柱子,12道观测缝和一个观测点组成。观测者直于观测点圆心,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的日出,以此确立当时的节气,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王玉民,曾经参与了陶寺古观象台的论证研究,当他“故地重游”再次来到观象台时,依然禁不住地感慨:古观象台的发掘,不仅是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一大进步,更是世界天文学的进步。陶寺古观象台被业界称为‘中国的巨石阵’,要比英国的巨石阵带给世人的震撼还要大。它的挖掘和判定,将中国天文学的考古事业再次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天文考古学最大的发现。”

  沿着帝尧足迹一路前行,天文爱好者和气象研究员们还没有从“最早中国”的强大天文成果展中回味过来,便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历史溯源——云丘山羲和观天象知历法的切身体验。

  登上云丘山顶极目远眺,山野渺渺、苍穹无边,人们仿佛回到了上古时代,在无数个夜晚,繁星点点,曦和四人仰天观测,伏笔记录的场景依稀重现。“相传,曦和四人奉尧王之命,在此观察记录变化的北斗七星。斗柄正东为春分,斗柄正南为夏至,斗柄正西为秋分,斗柄正北为冬至;以此来推测时间,为农耕做正确的时间引导。夏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因此而来。后来‘观天象,知历法’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68岁的乡宁本土学者闫玉宁,向前来体验望月观星的天文爱好者们讲述着当地世代流传的历史传说。

  “很想在夜晚时分,看着浩瀚星空,观察斗转星移,感受四季变换。”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张洪涛坦言,这些不仅仅是临汾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气象研究的起源之地。回味先人的研究成果,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领略历史文化长河,再一次激发了我投身天文气象研究的兴趣。”

  一路探寻,一路惊喜;文化的魅力,历史的长河,让前来探寻的每一个天文爱好者欣喜、感动。观星台的震撼,圭表的精准,历法的研究,古人的智慧真的让后人望尘莫及。

  “如今,虽然我们所能检测出的东西要比古代人研究精确得多,但如果没有古代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奠定的基础,我们很难取得今天的成果。这次旅行带给我不仅仅是对古代人科研成果的敬仰,带给我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湖北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对山西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6月5日清晨,听着鸟鸣,感受着空山新雨,大家踏着历法之路又开启新的“征程”——向历山舜王坪出发。

  雨后的舜王坪,空气清新,植被繁茂,走在林间的小路上,呼吸着泥土的芳香,阵阵雾气袭来,仿佛又看到了舜王在此扶犁牵牛,躬身耕种。“这些草地都受到特殊保护,等到秋天能长一人高。当年,舜王不仅在此耕种,而且还在这里研究天象,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和天气冷热相结合,五日为候,一年365天共分为七十二候,也就是后来的七十二候历。”听着导游的介绍,随行的队伍再次发出感叹……

  两天的探寻天文历法之旅虽然短暂,但是古老的历法研究成果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深深埋在心底。“这次旅行不仅仅是华夏之根·文明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科技与远古发明的一种碰撞。”探寻之旅即将结束时,张洪涛如是说。

  记者 郝海军 杨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