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队伍建设为重心,实施“两大举措”“六项培训”,确保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建设一支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坚守师德,强化作风建设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师德师风建设始终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是: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坚持政治学习,师德学习周例会制度,集中学习教育家治学方略、教育法律法规等,如《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弟子规》等,结合工作实际写体会,作承诺;二是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化。以政风行风建设、廉政建设、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等为契机,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思想警示教育;三是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化。举办“端正师风、提升素质”“颂师德、铸师魂、共筑中国梦”等演讲赛,开展课改结对帮扶、捐资助学活动,倡导“爱”的教育。四是启动班主任、专任教师培训计划。由政教处具体实施培训,从职业操守的高度定期实施全方位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多种措施提高教职工的敬业、奉献意识,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撑。
2.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只有敬业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学校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学校实施了“六大培训”工程,让教师不断增强学习意识,锤炼教学水平,努力锻造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
第一大培训:校内自学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每学期,学校有计划下发教育著作,每人一本,供教师自主学习。以国培、省市培训为契机,选派教师赴北京、南京、浙江等地学习,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育培训思想;第二大培训: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名师示范课”、“新调入教师了解课”、“小组研讨课”、“小组优质课”、“学徒教师观摩课”听评课活动,教师在实践中查缺补漏,自我提升;第三大培训:以“三名”工程为契机,主要在“名师”打造上下功夫,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已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 10人,县级名师16人,在全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该校教师杨晓菲、高晓丽、王晓娟被树为全县样板;第四大培训:送教下乡、轮岗交流。根据县教育局精神,组织骨干教师到响水河、张庄、东张等基层联片学校送教。与米寨中心校、槐埝中心校进行教师互派交流,实现师资有序流动,均衡互补;第五大培训:“大、小教研”坚持不懈,每天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进行“小教研”。每周五下午进行专题性的“大教研”,“大、小教研”结合,促交流,解困惑;第六大培训:课题实验助推提升。省《活动、探究、创新、减负提质》作业改革课题研究、《“班班通”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等课题实验,相继申报成功,并付诸实施,每学年获奖的论文达20余篇。“课题引领课改,课改促进课题”,从问题研究到课题申报实验,教师从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研究的高度。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日益渊博,教学水平日益提升,创新意识日益增强。
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坚守“自主探究”,确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浮山县城关小学转变观念,大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倾力构建“自主、探究、开放、引导”的活力课堂。
以“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二十四字方针为指导,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课改思路是:一、二年级渗透小组合作意识,选好小组苗子,三至六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形成规模。
新的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氛围,学校根据已有的经验,以三年级为起始年级,狠抓学生预学和培训。学生培训分为“五步走”。第一步,“精英培训”,在课下,每个班级召开小组长会议,课任老师单独培训小组长,教会组长如何发言,如何组织小组学习;第二步,“全面培训”,在课堂上,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互通学生课堂表现信息,教学生怎样发言,怎样进行小组活动;第三步,“强化培训”,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组六位教师以班为单位,深入每个小组,逐班轮流培训学生;第四步,“跨级培训”,在高年级小组活动培训成熟的基础上,实行“兵培训兵”的模式,即五六年级学生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班与班结对培训;第五步,“薄弱培训”,针对培训薄弱的班级,正副校长作为语数两科的包年级组长,带领富有经验的教师,深入每个班级,覆盖每一个小组进行“地毯式”培训。学生培训的成功,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发展,这是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自2010年以来,相继经过了“借鉴模式——模仿模式——创新模式——形成模式”四个阶段,“347”数学教学模式、“读中感悟,以读导学”的语文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完善,其他学科也制定了基本的课堂流程,结合新理念,要求教师以新的视野、新的做法上好每一节课。目前,老师们正结合自身特点和对教材、课堂的把握,正在由利用模式向不唯模式转变。课堂上,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会说到会说,由被动变主动,“班级小老师”、“优秀小组长”层出不穷,“自主探究、先学后教、开放引导、以学定教”的魅力课堂正在大放异彩,绽
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为三晋课改实验校,临汾市名校,安泽县城关小学、文水县东南街小学、翼城县北关小学、翼城县城内小学、吉县柏山寺联校等多所学校慕名前来观摩学习,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力抓“四大养成教育”,确保育人内涵品质的提升
遵循基础教育办学思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不断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养成
日常工作中,浮山县城关小学以清明节、国庆节、庆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利用主题班会、每周一升旗仪式,通过听讲座,写征文,搞演讲多种形式,开展了诸如“安全在我心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 暑期“六个一”评选等主题体验活动,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
2.强化约束管理促养成
首先,学校从注重学生品行素养,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规范学生行为。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以《中小学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工作指南,制定了详细的《城关小学一日常规》,常规包括师生在校工作时间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可概括为“三个规范”。一规范路队秩序。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相继经历了老师跟队送到指定地点,错时放学、楼下集合有序出校三个阶段,从无序到有序,安全上下学,体现了养成教育的力量。现在各路长手举班旗,带领全班同学走着整齐的步伐,或背三字经,或背名言警句,或唱歌曲,整齐走出校门。二规范学生校内的行为。设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红领巾文明岗按时值勤,对违反纪律、乱扔纸屑、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和登记,每日对检查情况进行公示。要求学生养成良好活动习惯。如上下楼梯、穿行楼道不大声喧哗;轻声慢语,不影响他人。三规范生活习惯。主要是开展良好行为展示活动,使学生知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细化评价机制,用课改促养成,用养成涵养课改。在课改过程中,学校建立“捆绑式”评价制度,用各种激励式的评价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细心聆听、认真写字的课堂习惯,同时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卫生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等纳入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评价。
再次,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培养学生读书、读经典美文的习惯。浮山县城关小学以《中华魂》、《经典颂读》、配套阅读课本、古诗词为依托,形成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制度,“晨诵”即诵经典,每天早上课前为诵读时间,以年级为单位,师生共诵规定的经典内容,各科教师不能随意改变读书内容。“午读”, 每天下午上课前为阅读时间,以班为单位师生共读借阅的课外书。“暮省”是每天晚上班级四人小组轮流接力写日记,达到阅读、积累、练习运用的目的,坚持“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制度,弘扬国学,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和良好读书习惯。
3.开设活动类课程促养成
学校坚持每天上一节活动课,积极开展艺术“2+1”活动。主要活动亮点可以概括为“三鼓两舞(武)一传统”(即:军鼓、水鼓、威风锣鼓;舞蹈、武术;国学)。活动课结合校本课程《童年剪趣》《铿锵鼓乐》《弟子规》《文明礼仪》等开展教学,有泥塑、剪纸、围棋、鼓艺、经典诵读等,每天学校派专人检查督促,严禁调课。其中,活动课与音乐课有效结合,学生威风锣鼓得到日常化训练、五年级大型音乐《弟子规》操顺利展演、学生水鼓表演荣获临汾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活动课与美术课有效结合,学生完成了京剧脸谱的艺术制作、科幻绘画作品省市获奖;活动课与科技活动有效结合,组织学生有计划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航模、赛车组装,科技讲座,木工制作等趣味活动,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奥妙;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学生在校内参加树木养护管理、花园实践认知活动,走出校门开展推广普通话、法制宣传、环境整治、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学会生活的本领。活动课内容各异,丰富多彩,融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综合实践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4.健全教育网络促养成
对青少年的教育,社会、家庭、学校必须形成合力,方可取得实效。为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提升教育效果,浮山县城关小学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以办好家长学校为突破口,通过家长会、开放周、教师走访等学校、家长互访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全员参与的“三结合”教育网络,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陈彦明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