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县关工委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扶贫助学、圆山里娃的就学之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宣传发动、凝聚社会力量、建立爱心基金组织,为一个个寒门学子通往理想的道路插上了一双双腾飞的翅膀。
源于一颗善良的心
为了使农村儿童得到均等的求学机会,历届古县关工委领导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份重要的责任和担当。2012年初,换届不久的县关工委领导接过接力棒,组织班子成员深入到全县7个乡镇、56个贫困村、32所学校,对全县农村贫困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他们进农村、访“五老”、见家长、看学子、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对全县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辍学、休学的学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县关工委主任孙林峰在岳阳镇辛庄村调研时,得知古县二中学生侯帅帅的父亲三年前因车祸去世,母亲身受重伤,后经治疗虽保住了性命,但经不起贫穷的折磨而离家出走,侯帅帅跟随患重病的爷爷奶奶生活,一家人仅靠低保维持生计,面临辍学的困境。见到这种情况,孙林峰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300元钱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再三叮咛,再困难也不能让孩子失学。县关工委副主任王秉彦在石壁乡贾村调研时,发现王学虎同学的父母均为智障人员,家中一贫如洗,无任何生活来源,已经不准备上学了。县关工委副主任薛安民、董玲爱在旧县镇并侯村调研时,得知该村儿童桃香、香香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父亲下地劳动,因怕患病的妻子伤害小孩,就把她们锁在木箱子里,回来时再放出来,因为她们是在木箱子里长大,所以起名谐音叫桃香、香香。眼下她们已到上学年龄了,但这样的家境,她们真的是上不起学……
救救孩子。县关工委召开班子会议,认真分析了造成农村家庭贫困孩子失学、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的单亲家庭;二是天灾人祸或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三是父母残疾或留守儿童家庭。他们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财政拿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助一点,建立爱心助学基金会的建议。此举得到了古县县委书记、县长的高度重视,县委副书记张金虎亲自挂帅,县关工委牵头,由县直相关部门参加,迅速建立起爱心助学基金会。
点燃贫困学生的希望
为了加大对贫困学子的扶持力度,关工委组织和“五老”同志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多种形式,从扶贫助学工程、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角度,大力宣传捐资助学的重大意义,从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以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共识。县关工委的几位领导带领“五老”入农村、进企业、走社区,召开会议、宣传献爱心、助贫困活动,动员企业老板回馈社会,传递人间真情,慷慨解囊,助学圆梦。同时,孙林峰还约请和组织县、乡(镇)、村三级书记撰文,让他们表态亮相,进一步扩大扶贫助学的号召力、影响力。
从2013年开始,每年7月份被定为全县“爱心助学基金募捐月”。当年募集捐款81.7579万元,有126名中小学生得到救助,救助额达8.72万元。今年7月24日,古县爱心助学基金2014年度募捐活动在岳秀广场举行。临汾市相关领导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部分居民都参加了本次活动。一位叫刘元元的3岁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拿出30元钱交到工作人员手中,说要给哥哥姐姐买书包,稚气的小脸充满真诚,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现场捐款额就达到12.063万元。截至8月底,全县共募集捐款71.5243万元,基金总额达144.5622万元,为259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基金21.2万元。
在全县爱心助学募捐活动的影响下,县总工会的“金秋助学”、县妇联的“春蕾计划”、团县委的“希望工程”、县扶贫局的“扶贫助学”活动都加大了工作力度,2014年共筹集资金41.7万元,资助学生215人。县关工委副主任、正泰煤气化公司董事长王勇在企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拿出10万元资助本厂贫困职工子女上学及捐献给县爱心助学基金会。同时城关村、辛庄村、贾寨村、利达焦化公司、鸿翔煤业公司、焦炭公司等都积极筹集资金,建立起助学基金会。县内的不少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援助之手,主动和贫困儿童结对子、一帮一,确实达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把每一份爱心款都用在刀刃上
为了运用好助学基金,用这些有限的资金挽救起一棵棵濒临绝境的幼苗,县基金会确立了“弘扬拼搏进取、勤学刻苦、团结互助、诚信感恩的精神,让所有青少年学生走读书路,圆大学梦”的宗旨。县爱心助学基金会向社会公开承诺,经费再紧张决不动用基金会一分钱,严格救助程序,任何人不得违反操作规程,随意私自审批助学基金。在资助对象上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前提,制定了个人申请、村委(厂矿)、学校签注意见,基金会调查,所在村镇、社区与学校配合初审,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资助对象拟定后,在县电视台、资助对象所在学校、村进行公示,公示一周后无异议,由基金管委会通知财政部门在15日内将助学基金发放到位,财政部门将资金发放回执送交基金管委会办公室存档。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几年来,受到基金会、企业家、爱心人士爱心救助的贫困学生数以万计。每逢节日假期,有不少受资助者都会来到资助过他们的单位或爱心人士家中慰问、汇报学业。他们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他们都会记得生他、养他、育他的这片故土,因为这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地方。“奉献社会、回报社会,发扬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将爱心的火炬一直传递下去,”已成为他们的责任,也将成为一种行动。 通讯员 王学亮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