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提起“有机肥”,相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牛粪、猪粪、羊粪、鸡粪……然而在吉县,用苹果树冬季修剪和减密间伐下的废弃树枝却能加工有机肥。
今年37岁的谢职刚是在省城太原创办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吉县人,一直思谋着让家乡苹果产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谢职刚说:“2012年,我在马来西亚考察怎样处理农业废弃物,先后多次分析实践、对比试验,成功把废枝条粉碎、发酵,加工成了有机肥。”
吉县是苹果种植大县,全县实现“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苹果专业村占行政村的80%以上,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农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脱贫的比例达80%以上。
2014年,谢职刚返乡后,通过亲朋好友帮忙做工作,让30余户果农用上了他的苹果树枝加工有机肥技术,一年后取得成效,得到了广大果农认可。2015年,谢职刚创办了吉县光彩有机肥加工专业合作社和山西润年同创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辟了一条“苹果树枝加工有机肥,推动生产有机苹果”的新路径。
刘增勋是东城乡社堤村一名使用苹果树枝加工有机肥技术的示范户,他说:“我的果园与周边果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度、果面、口感、含糖量都令其他果农刮目相看。一亩果园每年果树修剪大约有400公斤枝条,与畜禽粪便1:1比例,可加工成800公斤有机肥。”
吉县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曹佳喜介绍:“苹果废枝加工有机肥,不仅大大降低了各家各户的施肥成本,而且有利于解决火灾隐患,树枝有机肥对疏松土壤的效果非常好,还可解决农村果树枝桠乱堆乱放问题。”
如今,谢职刚的苹果树枝加工有机肥技术,已申报列入中国农科院“十三五”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并与吉县最大的苹果种植大户——朝晖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帮助果农检测果园土壤,提供技术指导。谢职刚还在中垛乡、柏山寺乡、东城乡建立了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参与其中。
今年62岁的中垛乡安平村村民杨庚直是一位轻度残疾人,以前他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地、打散工。2015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杨庚直成为中垛乡师范基地的一名长期工人。“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在中垛基地成立的合作社入了股,每年都有利润分红,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前景,杨庚直信心满满。
目前,谢职刚的果树废枝加工有机肥技术在吉县迅速推广,他说,自己会利用5年-10年时间,把这一项技术在各镇各村推广开,助力全县有机苹果生产。(闫海斌)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