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2018-08-01 16:54: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教育扶贫,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掉队,是古县关工委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古县关工委一直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帮助农村贫困儿童上学,圆山里娃就学梦,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宣传发动,凝聚社会力量,建立起爱心助学基金组织,为一个个寒门学子实现梦想插上了助飞的翅膀。

  深入调查研究 关注弱势群体

  2012年换届以来,古县关工委针对当时全县煤炭资源整合、农村经济形势低迷、农民收入不多,不少农村儿童面临失学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爱心助学的设想。如何实施这一计划,他们首先走访了贫困学子家庭。

  2012年严冬,关工委主任孙林峰走进岳阳镇辛庄村贫困学生侯帅帅的家。侯帅帅的父亲三年前因车祸去世,母亲身受重伤,虽后经治疗保住了性命,但经不起贫困的折磨离家出走,帅帅只得跟随着患重病的爷爷奶奶生活,面临辍学的危险。看到此情此景,孙林峰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300元钱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并再三叮咛,再难也要挺过去,决不能让孩子失学。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关工委副主任薛安民在旧县镇并侯村调研时,了解到该村儿童桃香、香香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幼时父亲下地劳动,因怕患病的妻子伤害小孩,就把她们锁在木箱子里,回来时再放出来。因为这是两个在木箱里长大的孩子,所以起名叫桃香、香香。眼下姊妹俩已到上学年龄了,可家里一贫如洗,连一套像样的被褥都没有。从姊妹俩家出来,薛安民十分心痛。

  关工委副主任刘金柱在北平镇李子坪村调研时,见到初一学生王晋娜衣着褴褛,沉默寡言,他心头为之一震。原来女孩是母亲从云南边境地区带过来的,家境贫困,三代人住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破房子,穿的是左邻右舍接济的旧衣服,她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眼里透着绝望……

  “我要上学”“让孩子上学”,这是贫困家庭儿童和家长发自内心的呼唤。救救这些让人揪心的孩子,一直牵动着关工委老同志的心。在关工委召开的调研汇报会上,大家认真分析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一是孤儿和单亲家庭;二是天灾人祸或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三是留守儿童家庭;四是父母残疾或智障家庭;五是低收入家庭……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社会集一点、企业助一点、干部群众捐一点”建立爱心助学基金会的建议,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由县委副书记亲自挂帅,县关工委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参加,全县迅速建立起精准扶贫、爱心助学基金会,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搭建了一个平台。

  广泛宣传发动 凝聚关爱能量

  为了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关工委的“五老”通过多种平台、多种形式,从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角度,大力宣传扶贫攻坚、捐资助学的重大意义。他们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工作力度,冒酷暑,顶风霜,常年下农村、走企业、进学校,动员企业老板、社会贤达饮水思源,慷慨解囊,传递人间真情。关工委主任孙林峰还亲自邀约和组织县、乡(镇)、村三级书记撰写关爱文章,让他们谈思路、讲体会,进一步扩大爱心助学的号召力、影响力。

  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7月份被定为该县“爱心助学募捐月”。一个不足10万人的小县当年就有6000多人参与募捐,捐款额达81.7579万元。历届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都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县关工委副主任、正泰煤气化公司董事长王勇、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利达焦化公司经理酉振国在企业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除资助本厂贫困职工子女上学外,还拿出了5至10万元捐献给爱心助学基金会。辛庄村的老党员刘玉斌、贾寨村的老书记任清和等老同志,尽管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每年还是积极为贫困学生捐款。

  爱心助学活动开展5年来,全县共募集资金300.4690万元,发放爱心资助金141.54万元,资助贫困生1389人,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严格评审程序 公正公平公开

  为了用好爱心助学基金,使这些善举发挥应有作用,让一颗颗濒临困境的幼苗享受到爱的雨露滋润,县基金会向全社会公开承诺:任何人不得违反操作规定,随意和审批助学基金。在资助对象上,以农村贫困家庭儿童、在本县中小学就读学生为重点,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前提,制定了学生或家长在村委会申请、村委(厂矿)上报乡(镇)、乡(镇)负责初审、县基金评审委员会入户调查核实,最后评定会签的工作程序。资助对象拟定后,在县电视台、资助对象所在的村、学校进行公示,公示一周后如无异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通知财政部门在10日内将助学基金发放到学生手中。5年来,捐助活动开展公平有序,社会反响良好。

  县四套班子领导十分重视爱心助学工作,每年的8月份,20多名副县级以上领导总要抽出时间,亲自为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送去爱心资助款,这送去的不仅仅是资助金,更多的是党和政府对下一代的关爱、鼓励和嘱托。

  关爱仍在延伸 感恩回馈彰显

  在爱心助学活动中,关工委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延伸爱心助学帮扶链条,坚持对贫困生实行资金帮扶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思想帮扶与身心帮扶相结合。近几年来,关工委多次组织“五老”到一中、二中、三中及受助学生家中校访、家访,和学生、家长、老师促膝谈心。他们鼓励孩子们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勉励老师和家长多学习,提高培养、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在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下,多名贫困生先后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目前辛庄村的侯帅帅已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用装备职业技术学院,金堆村的赵佳丽考入山西大学晋中学院,受关工委多年资助的张伟已从中北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等。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迈过了一道道坎,在奋斗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为保证孩子们的健康饮食,2015年,县关工委还通过市关工委积极向中国关工委争取,为古阳、石壁、永乐、旧县、二中等五所中小学配备了价值30万元的“春苗营养厨房”灶具40余套,惠及2000余名学生用餐。同时,县关工委与公安局联系,为二中贫困生王晋娜办理了户口手续;与民政局联系,为大学生张伟办理了家庭低保;与社区管委会联系,为高三贫困学生王娟娟全家在县城租赁了房屋,为其母在家政服务中心联系了活计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已成为受助学生的共识。几年来,受到各界资助的贫困生数以万计。每逢节日假期,他们都会来到曾关心自己学习、成长的单位或爱心人士家中进行感恩汇报。一次次座谈会上的倾心交流,一封封感情真挚的书信,记录着莘莘学子的感动和成长,并将此转化成自我奋进的力量,在未来回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不忘初心,奉献社会,把爱的火炬继续传递下去,古县关工委永远在路上。(王学亮 王建红)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