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牡丹。如今,国色天香的牡丹摇身一变成为古县石壁乡胡洼村村民的“致富花”。
日前,记者在胡洼村见到了该村村委会主任范振中,他向记者介绍说:“过去,村民一直沿袭着传统耕作模式,祖祖辈辈靠天吃饭,2000年引入了核桃种植产业后,才改变了村里单一的农业结构,到目前为止全村有优质核桃树4万余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00余元,加上其他农作物的收成也仅能维持温饱。”范振中说,2014年,村“两委”经过实地考察,引进油用牡丹种植,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油用牡丹为多年生灌木,耐寒、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栽植后第二年开始结籽,五年后进入盛产期,50年可以不换茬,耕作成本低,现在有45户村民参与了油用牡丹种植,种植面积达1088亩,璐安集团每年都会到村中收购牡丹籽,今年由于干旱亩产籽只有75公斤,但经济效益也在1000元以上。”当说起油用牡丹的用途时,范振中如数家珍:“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木本油料作物,花可观赏,籽可榨油,花瓣和花蕊可做茶,精油可做化妆品,根又可入药,可谓全身都是宝,种一次苗可享受50年的收成。”
“我今年55岁,以前农闲时经常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自从种植油用牡丹后,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改善。”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董全中说,很多村民都和他一样,现在都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产业种植中。
“花开时节,站在高处望去,白色的花海让人心醉,干起活来心情也很舒畅。”董全中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以前从来没想过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油用牡丹,在了解到油用牡丹的价值后,便投入到了这份事业中。
范振中介绍,胡洼村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后,不仅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下一步将打造以“花”为旅游主题的乡村特色旅游休闲园,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眼下,胡洼村油用牡丹花海已初具规模,在胡洼村乡村特色旅游休闲园投运后,将为村民开辟出一条新的增收致富路。(孙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