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乡土文化教材“沃土”让学生爱上家乡

2015-12-15 09:53: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您了解家乡吗?您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传说吗?在洪洞县万安镇,一本由万安中心校校长张中华编撰的校本教材《沃土——热爱家乡》已编印成书,与广大师生见面。
    萌生想法 编校本教材
    “走进新课程、建立新理念,国家提倡校本教材,因为我一直从事教育工作,2003年萌生了编印热爱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部曲’的想法。
    2008年开始,找人探讨、搜集、整理、删选,2014年10月完成了第一曲热爱家乡篇《沃土》。”今年50岁的张中华直言,退休前完成其余“两曲”。
    张中华说,老师作为园丁,每天辛勤劳作,在洪洞这方沃土上耕耘,所以第一曲热爱家乡的校本教材就起名字为《沃土》,希望学生们阅读学习后,知家乡、爱家乡、兴家乡。
    《沃土》共150页,图文并茂。张中华花费了近六年的时间,通过大量阅读、搜集、整理、记录、讨论才编撰完成,参考过的《洪洞县地方志》《洪洞县地名起源》《洪洞县旅游综合书》等书加起来有一米多厚。
    张中华告诉记者:舜耕历山的传说已家喻户晓,乾元山、万圣寺也为年长者所熟知,但    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让这本乡土教材帮孩子们熟悉、了解家乡,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从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奋发向上,希望更多关心万安教育事业发展的各方面人士提供更多的素材,使这本乡土教材更丰富、更完善。”
    认识万安 游名胜古迹
    身在万安,得知万安。万安村一分校校长陈宏亮说:学生好好学,老师好好教,领导得来抓。万安镇原有25个行政村,名胜古迹有寥天洞、婴儿塔、文峰塔乾元山、万圣寺等等,现在问娃娃‘我们万安有什么?’他们都能说出一些,还能讲一些古代故事,这说明宣传家乡文化是很有成效的。”
    记者查阅洪洞县志了解到,万安村古时称国家堡,又名姚丘,传说是舜王姚重华出生之地。到了元代,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人口日增,改名为万安,旧城有龙凤城之美誉。现在万安村1个村委会,下设3个分社,10个村民小组。
    “现在我们了解了家乡美,知道自己所在的万安村东邻高公、西连姚头、南依杨家庄、北接普安村……”六年级学生李欣颐说,沃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位于村北的婴儿塔,塔高约7米,塔东南西北各砌小洞,    南面小洞上刻有“择及婴儿”;再比如明代的土筑塔、清代的风水塔、清同治元年的魁星楼等,回去提问爸爸妈妈,他们都答不上来。
    万安名事 听古代传说
    记者翻阅《沃土》一书了解到,该书把当地文化走亲习俗(三月三走亲、接姑姑迎娘娘)、历山四月廿八、舜耕历山的传说、万圣寺的演变等,一个个浓缩精简的小故事引人入胜。
    一学生告诉记者:我最喜欢舜耕历山的故事,舜是个孝子,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继母性格泼辣,为人两面三刀,一次次的陷害舜,他无法生活才跑到了历山耕种度日,教民耕种、识礼仪,受到大家的尊敬。尧看到舜的行为,觉得自己的儿子不争气,把帝位禅让舜。舜在屡次遭受父母、兄弟的陷害之后还能保持美好的品行,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
    “像热爱家乡这样的课程,我们每周都有一节,作为老师也是现学现卖。说实在的,我们所知道的本土文化也是皮毛,每节课都是朗读,用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们,然后布置一些作业,加强孩子记忆。”一分校的张老师说,该教材为学校的循环教材,每年高年级毕业后收回再给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对这本书非常认可,表现出了非常高得学习积极性。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家乡,更好地了解发生在家乡的很多事情。
    走进洪洞 传家乡文化
    “拿到《沃土》这本书,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看完了,了解了洪洞的地理分布、民俗风情、名人名事、特产小吃、洪洞风景名胜等等,特别感兴趣。”今年50岁的王姓村民说,身为洪洞人让他感触很深,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本土文化,经常听老人们讲,但知道的并不多,《沃土》虽然讲得不是很深,可只要看过的人都知道洪洞到底美在哪儿、好在哪儿。
    “生我是这片土地,养我是这片土地。”参与编排《沃土》的崔艳峰说,身为洪洞人,他们对这片土地到底了解多少、知道多少?有些只是听到片言只语,有些是一知半解,没有全面的了解这片黄土地。借着这次编排校本教材,走访、了解、查阅、搜集了一些材料,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激发学生为家乡服务的理念与激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家乡作贡献的高尚情操。
    记者 王隰斌 丁莹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