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响马疙瘩梁轶事

2017-06-11 22:16: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姚娃、纪娃,打死响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洪洞刘家垣、万安,蒲县一带流传了100多年。记者曾经采访姚娃、纪娃的后人,并将这个故事见诸报端。

    响马又叫土匪,旧称放出响箭拦路抢劫的强盗。因马身系铃或抢劫时先放响箭,故称响马。《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响马贼数十人,齐声打了一个忽哨,飞奔出来。”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既作绿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的下来,放这支响箭,就如同告诉那行人说,我可来打劫来了,不然为什么叫作响马呢?”2013年,记者与同事张春茂经多方寻找,得知张姚娃为西义村人。

    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张姚娃的后人张宝顺。2014年元宵节,记者与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先生在洪洞洪段山头乡移民新村见到了纪娃的曾孙王交生。两人讲述了父辈口口相传的先祖智取响马寨,合力战胜首领的过程。

    响马疙瘩梁有石窑与石刻

    古稀老人李国富先生是金石拓片的行家,那不服老的追索精神着实让人敬佩。今年春夏之交,他打听到山野里有几通元代石碑,便约记者一起去看个究竟。由于消息来源缺失,拓元代石碑的计划落空,这时,他拿出了手机微信储存的资源说:咱们今天去西龙门。”设定手机导航,原来要去的地方是洪洞山头乡与蒲县交界的一个村。

    找到向导后,记者驱车前往石窑与石刻山梁。望着陡峭的山坡,微型轿车只能望而却步,两人在向导的引领下向石崖走去。与向导交谈中得知,他姓杨名连锁,今年69岁,常年生活在大山,还放养几头牛。向导行走山地如履平地,李国富先生行走山地则有点力不从心。他让杨连锁看了看要找的石窑与石刻,杨连锁指了指绿色山林中裸露的岩石说:不远,就一里多地。”穿过荆棘丛,裸露的手臂上划出了几道血痕,骄阳在林阴中虽然不那么灸热,但闷热随之袭来。路在脚下,向导老杨不停地吆喝着:向左、向上,你们休息一下,我找到再叫你们。”听到向上的指令,透过树叶,天空湛蓝,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顺着声音看到了老杨,他说:好长时间没有到这里了,方位没有错就是不好找。”不一会儿,找到石窑”的声音传来。年近八旬的李先生一听来了劲,寻着声音,在林中左冲右突,比记者早一步看到石窑。杨连锁则悠闲地坐在石窑口讲述,这里边有壁画,父辈说,这里面曾经住过响马的首领,姚娃、纪娃,打死响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翻过山梁就是蒲县的太林和以前通往克城的官道。

    石窑是人工雕凿在悬崖上的,洞口四周有方形雕凿痕迹。借助一棵柞树,记者走进石窑,里边的壁画有人为毁损的痕迹。从残留的壁画看,石窑应为远古时期佛家与道家供奉的场所,具体哪个年代没有人能说清楚。在李老先生执著的坚持下,早有下山之意的老杨又引领着向雕凿有十八罗汉的山崖走去。在七纵八横的荆棘丛中,透过树林眺望着心中的“十八罗汉”,用长焦镜头也只能看个轮廓,留下遗憾。下次来再补上这一课。”李国富老人安慰记者。

    箭镞锋利成了兽医的手术刀

    “农民饲养猪、牛、羊需要阉割术,那时我已经记事了。村里的人在响马疙瘩梁拾到了一个箭镞,简单打磨后,特别锋利。”杨连锁介绍。

    后来拾到箭镞人,就将那锋利的箭镞给了村里的兽医。从那以后,兽医便用那箭镞给乡亲们饲养的猪、牛、羊施行阉割术,兽医也夸那箭镞比手术刀还好使。

    兽医在方圆十里八乡名气很大,但从他使用箭镞给牲畜阉割后,就有十几头猪、牛、羊莫名其妙死去。人们纷纷找兽医诉说,兽医也感到奇怪。

    经过反复思考、寻找,最后将目标锁定在那只锋利无比的箭镞上。原来凡是使用手术刀的牲畜都健康生长,而使用箭镞阉割的牲畜都死了。兽医从那以后就将锋利的箭镞弃掉。

    “响马在这里消失了许多年,但丢弃的箭镞却给今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杨连锁感慨地说,响马在抢劫上也是下了功夫,虽然已经过去100多年,箭镞还有奇特的毒性,如果在当时,响马在拦路抢劫时,箭镞射杀马匹及人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