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建成我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

2018-01-12 09:42: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速度六十迈,驱车行驶在洪洞县城至广胜寺的旅游路上。一刻钟后,霍山顶的飞虹塔映入眼帘,塔身的风铃声隐约可闻。再向西北方行车10余分钟,笔者抵达此行目的地——洪洞县广胜寺镇北郇村的我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

  一本自行车执照:“泄露”了痴迷收藏的“初心密码”

  在北郇村舞台旁的一扇民俗风大门口下车后,55岁的广胜寺镇副镇长高强明抢先两步,打开展馆门:“快进来看看。”刚进门,地面的玻璃板下摆放着十余盏老油灯,似乎在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往里走,老证照、旧贴画、老纺车……众多老物件琳琅满目、错落有致。

  撩起门帘,俯身柜台,众多证书、证件摆放得井然有序,一本蓝色塑料皮的小本本格外引人注目:品相完好、八九成新,怎么也不像是一本有年头的证件。

  看到笔者感兴趣,高强明伸手拿了出来,原来是一本洪洞县自行车执照。打开一看,第一页登记着:“牌证号01133;厂牌飞鸽;签发日期1987年7月25日”;还有一枚“洪洞县公安局自行车管理专用章”的红印。更神奇的是,在塑料封皮内竟还夹有当时的购买票据。顺着高强明的手指看去,在执照旁还有一块自行车牌,红白相间,漆已掉落,但编号依然清晰。凝视这本30年前的证件,仿佛“窥探”到了高强明痴迷收藏的“初心密码”。笔者不禁侧身细细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满脸沧桑的汉子:貌似粗糙,其实对生活却有着细腻的体验,对流逝的岁月有着深情眷恋。

  “最初,是自己喜欢收藏。后来,慢慢发现了这些老物件其实都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孩子们看着新奇、受教育,大人们能看到是乡愁、回忆。”高强明边走边介绍。

  不疯魔,不成活,收藏亦如是。有一次,高强明听镇里食堂的大师傅说万安镇鲁生村有一架老扇车,于是约定第二天去看看。可当晚躺在床上,高强明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干脆起床,雇了一辆三轮车连夜将扇车拉了回来。往返200多里地,回到家时已近凌晨。“就是那架扇车。”顺着高强明的目光,笔者看到一架保存完好的扇车静静地陈列在展台上。而高强明像个孩子似的看着心爱的玩具。

  “当然,家里人也没少抱怨。”说起家里,高强明有些愧疚。“去年,听说襄汾有一架老机子,就连忙过去。主家要八千,最后好说歹说,四千元不能再少了。自己带的钱不够,只好向随行的朋友借钱。”在一架老式脚踩鼓风机前,高强明对笔者说。

  一份收藏证书:萦绕着几代乡民的“情思记忆”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除了自己收藏、收购,展馆内还有一部分东西是高强明从亲朋好友家“瞄”来的。“用我的话来说,就像‘做贼’一样”,高强明不好意思地解释道,“亲戚朋友家有事,别人都在帮忙招呼,可我总是不由得东瞅瞅西瞄瞄,看有没有老家伙什儿。”一位朋友的母亲去世,高强明前去帮忙,发现了老人生前用过的一架老纺车,但当时无法向朋友开口。事情结束后,高强明专程拜访朋友,诉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收藏这架老纺车。听高强明说明来意,朋友只说了一句话,“我倒是早知道你建了一个收藏馆,明天去看看咱们再说吧。”第二天,朋友来到收藏馆,临走时给高强明留下一句话,“明天你来家把纺车拉走吧,东西放你这里我放心。”轻抚眼前这架老纺车,高强明感慨万千:“朋友送来的不仅是一架老纺车,更有对母亲的怀念,还有对咱们馆里的信任啊!”

  慢慢地,高强明的展示馆有了名气,亲朋好友也主动将自己的东西让他收藏。

  老农具展厅内,木叉、牲口笼头等上百件老家伙什儿挂在泥坯墙上。指着墙上的“老古董”,高强明激动地说:“有70多件宝贝都是附近茹去村的老支书捐赠的。”原来,茹去村的老支书当年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保存有一批老农具。可如今,孩子们在外务工,自己年岁也渐高,老人开始考虑该如何安置这些“老伙计”。有一天,老支书不邀而至,参观展示馆之后什么话也没说便回去了。结果第二天,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农具送了过来。后来,老支书还带着孩子们来看过两次,“让你们今天过来看看,就是要告诉你们,我的宝贝放在这里,值了!”

  在茶具文化区的墙壁上,贴着一张登记表,记载着捐赠者的姓名和捐赠物品等信息。每次接受馈赠,高强明都会给捐赠者颁发一张收藏证书以示感谢。而对捐赠者来说,将萦绕着自己丝丝缕缕记忆的老物品,安放在展示馆里,也是一个妥当的选择。

  一座展示馆: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生机希望”

  高强明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县文化部门和镇上的及时指导和支持:组织外出学习、规划展馆陈列……还有山焦设计院的倪宁飞、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张海青……众多文化志愿者的无私帮助和付出。就这样,本是高强明一个人、一个村的收藏展览馆,经过“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变成了占地2000余平方米,包含历史、红色文化、水利农机具等11个展区,陈列有2000余件物品的临汾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馆”。

  该馆不但发挥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成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县里其他乡镇和外地文化局多次前来参观;2017年被列入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护照“一照通名录”,接待参观游客1万多人次。

  这还是一座孕育着新希望的温床。手捧一本厚厚的文稿,高强明介绍说:“我们现在已经编写了20余万字的《霍麓乡愁》书稿,挖掘整理了广胜寺的历史文化资源,下一步打算根据当地的传说故事编一些情景剧,再利用这些老农具打造几个农家生活活态体验区,将展示馆进一步扩建成展示大院,乘着广胜寺旅游开发的东风好好发展一下乡村旅游,让这些老物件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生机,为北郇村的振兴再添新活力。”(李安安

  编辑点评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必须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筑基层阵地、打响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我们可喜地发现,在该馆建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能人示范带动、社会各界热心奉献、政府部门指导支持”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省首家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不但建得好,而且用得好;不但为广大乡民留住了乡愁、守住了“魂”,而且为今后的振兴发展孕育了新希望。这样的乡村发展之路我们应该予以鼓励拓宽,并因地制宜发展相应产业,助推乡村进一步振兴发展。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