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楼
题记:
记忆深处,留存着一个村落的沧桑岁月和辉煌过往; 从记忆深处走来,充溢着她重光的希冀和梦想……
临汾新闻网讯 仲春之末,芳草萋萋。
西出洪洞县城15公里,过涧河通渡桥,便进入了古历山脚下一座静谧的村庄,是为万安镇韩家庄。
“吾庄居舜岭东南且数里,烟火数百家,历几千年矣……”村头古官道上,玉皇楼前一通石碑的文字已让人窥见她的不同凡响。
韩家庄,从记忆深处走来的古村落。付梓在即的村志这样概述她的非凡气象:先有济民堡,后有韩家庄。韩家庄已有4500年的历史。有北户韩、东户韩、西户韩和张姓、李姓、杨姓等十三姓氏人群和睦相居,以农立庄,兼营柳编、油坊、槽坊、染坊等工商业,村容布局形如栖凤形体之村落。有“簸箕之乡”的俗称,有龙村凤庄之美誉,还有河西十八庄之老大头衔,有乾元山六社之首的金石铭文……
这是一个声名远播的“簸箕大村”。据称,舜耕历山、尧王访贤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当地流传着“簸箕问鼎”的政治佳话、威风锣鼓起源于柳编的传说,留存着“三月三”接姑姑的千年民俗走亲活动。时至今日,几乎家家有柳匠,人人会柳编,柳编已成为韩家庄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这也是一个渠井遍布的水利大村。曾经,北涧河自北向南从村东潺潺流过,唐贞观元年(627年),润民渠的开掘成为洪洞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金皇统二年(1142年),润民二渠的开掘润泽韩家庄、曹家庄田地;元至大二年(1309年),开掘汾州里渠灌溉周边四庄田地,被称为“济民渠”。韩家庄先民先后挖掘9眼18丈深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这又是一个庙宇成群的古建大村。流光溢彩的玉皇楼、古朴雄浑的魁星楼、底窑上阁的祖师楼,以及毁于战乱的财神楼散布村中。环村有号称“中武当”的乾元山,有称作“天神宫”的二郎庙,有别称“风脉楼”的三官庙,还有观音、地藏菩萨的一庙一堂,有武圣之关帝庙,有众多罗汉庙,有子孙娘娘庙,还有儒释道合一的三教圣殿……
这还是一个遗存众多的红色大村。村中拥有百年历史的“国民学校”,留有红军东征时的标语,有保存完好的八路军总部指挥所及朱德总司令住处,中共洪洞地下县委、洪洞县政府、县牺盟会曾在这里组建对日作战的城工队,组成了西山工作区、平川工作区,还组建了妇救会、农救会、决死队武装组织。
……
对于这样一座古村落,三言两语难以言尽她的博大精深,昔时的荣光多半只保留在了文献资料里、停驻在村民口头上,而承载久远记忆的实物——一座座院落或一间间殿宇容颜已老,风光不再。如今,行走在巷陌间,驻足于楼厦前,不免让人唏嘘:倾颓的矮墙、坍塌的屋顶、沤烂的木椽、残缺的柱础、散落的石碑,以及遁迹的神像、无踪的壁画……经历千百年雨雪风霜的侵蚀和特殊年代的人为毁损,“三个堡子七座桥,六个戏台十三座庙,三条老渠九眼井,四座鼓楼十分高,还有一景叫作窨,藏在地下编柳货”的景象已难觅踪影。人们渐渐意识到,古村落倘若不加修复保护,未知何时将会随着模糊的记忆坍塌殆尽,到那时只会是徒有慨叹。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万幸,随着全社会文保意识的增强,众多韩家庄有识之士开始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希冀古村落可以重光。
张玉桐就是众多人士中的一位。在带领记者走访村中古迹遗存时,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地擦拭碑刻上斑驳的文字,兴奋地向我们介绍文字所记载的韩家庄点滴。他知道,一通并不起眼的石碑,也许就尘封着某些重要的史实:韩家庄据此被称为洪洞通背拳的发展源头、洪洞金鼓乐据此得以申报非遗成功……
近年来,万安镇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对辖区内的古村落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积极申报。此举让韩家庄村“两委”和众多“人在城里,心在村中”的韩家庄乡贤看到了曙光。
2015年,张玉桐和表弟韩红旗倡导并捐资,对村中地标性建筑——玉皇楼、魁星楼进行了修葺。此前一年,他牵头成立了古村落申报委员会。数年时间里,申报委员会对韩家庄古村落文化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使之成为了“集传统优秀文化、农耕文明、古建遗址、民间传说、红色基地为一体的典型村庄”。
韩家庄村委会主任韩春生介绍,2018年12月,韩家庄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由北京一家设计公司制作的古村落开发规划已经逐级上报。按照设想,韩家庄届时将古村落修复资金与政府下拨资金配套使用,第一期工程在修复二郎庙、三教庙、祖师楼、菩萨庙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厕所、煤改气、供水等基础设施改造,着力改善村中人居环境。
目前,一部六经寒暑、七易其稿,史料翔实、体例完备,约42万字的《韩家庄村志》即将出版。这部村志邀请了韩家庄人、曾任临汾日报社副总编辑的韩斌出任主编。6年来,心系桑梓、满怀乡情的编委会成员入户家访、见当事人、进县志办,下临汾、上太原、进北京,将各种口传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悉数搜集整理在一起,使之成为一本可以支撑起韩家庄古村落文明传承的文化典籍。
“让家乡成为有梦的地方”,张玉桐曾在《槐·花》月刊2017·韩家庄专辑上发表长文吐露自己的心迹,而这无疑也是每一个关心家乡建设的韩家庄儿女的心声。按照规划,一幅更为壮阔的图景即将在眼前铺展:这里既有乡村的田园风光,又保留农耕文明的符号;既是明代移民先祖生产生活体验之所,又是槐乡传统文化展示地。借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形成各具特色铁三角循环线路,势必为洪洞大旅游蓝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带动历山、乾元山两社13个村旅游产业,进而带动万安周边,乃至整个河西旅游产业发展,使广大村民奔走在旅游产业快速致富的通途,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记者 孙宗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