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时节,驱车进入霍州市三教乡,不管是塬面还是川区,一望无垠的新栽果园,规模成片的苗木基地,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绿树掩映的农家庭院……满眼苍翠,一派生机。近年来,三教乡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奋斗目标,加快发展以做大四大产业,办好十件实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主线,以发展龙头企业,改善民生为统揽,努力打造文明和谐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现代农业乡镇。
发展四大产业 激活农村经济
三教乡是农业大乡,长期以来,三教乡农业仍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如何打破瓶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路子?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深入调研走访,努力探寻出路,在全乡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浪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三教乡依托当地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无公害蔬菜、精品杂粮、规模养殖四大产业。总投资近亿元的健峰生态农业、壮瀚养殖万头猪场、东城玮丰养羊、李垣国福苗木基地、绿源农牧东王村基地、歇马滩生态农牧经济园等六大龙头项目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种植业方面,全乡发展苹果8000余亩,核桃7000余亩,西红柿、马铃薯8000余亩,古衙黄、梨湾小米等精品杂粮5000余亩。养殖业方面,猪、羊、鸡、驴、鹿等禽类全面发展,全乡猪存栏1.8万头,羊2.2万只、蛋、肉鸡10万只、驴500头、鹿60头等,年产值达8000万元。四大产业撬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杠杆,拉开了三教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序幕,引领三教农业走上了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道路。
改善民生生活 帮扶弱势群体
三教乡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四类贫困家庭学生、农村80岁以上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政策,各类弱势群体都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障。为了打通经济通道,该乡配合协调完成了霍冯线道路改造工程,改善了群众出行难题,促进了对外经济交流,打造了惠及全乡群众的民生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加大大西高铁拆迁遗留问题化解力度,完成道路改线、机耕路贯通22条,治理弃土弃渣场80余亩,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辖区生态环境面貌,解决处理了遗留问题。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该乡建成了8个村级文化广场,实现了32个村级文化广场硬化全覆盖。在落实国家财政奖补政策中,实施“一事一议”工程,共申报24项,涉及23个村,内容涵盖农村水网改造配套工程及路、桥、渠水毁修复工程,现所有项目基本完成,极大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汛期危房排查等活动,全面排查非煤矿山、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建筑施工、森林防火、中小学校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并制定了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小分队,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为17个村配备了山洪预警设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兴办十件实事 提高幸福指数
去年以来,三教乡紧紧围绕办好十件实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主线,结合实际扎实推进了十件为民惠民实事,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通道,具体十件实事为:一是持续巩固省级文明和谐乡镇创建成果,举办了元宵节文艺汇演、“学雷锋、树新风”、“母婴健康快车”义诊、白内障免费检查免费手术等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在巩固提升1个明星支部、8个红旗支部、2个五好支部的基础上,通过基层支部申请、乡党委实地调查和集体研究,新发展了下辛庄、主乐两个“五好”支部。三是启动实施了三教乡集镇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编制了《三教乡村镇等级规划》初稿,形成了“一心”(上辛庄、李涧),“三轴”(南北贯穿乡域的霍冯线、东城至杜庄路段、上三教至冯村路段),“三片区”(歇马滩片区、马刨泉片区、库拔片区),“一山区”(油盆峪森林保护区)的总体布局的空间结构。四是积极推进核桃林基地建设,在李垣、高王庄、山头村新栽植核桃1452亩。五是坚持典型引路、重点突破,以龙泉、东王、下辛庄为示范,以霍冯线沿线各村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配备了乡村保洁员51名,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完成了霍冯线库拔至下三教段道路绿化、下辛庄整村绿化和健峰生态农业基地、玮丰养羊、壮瀚养殖3个龙头企业通道绿化,补植补栽各类绿化苗木6000余株,沿线绿化8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全乡环境面貌。六是启动了总投资478万元的东王村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完成了三防一喷8000亩。七是对土地所、民政办、畜牧站、水利站、移动网线办公室进行了拆除,投资40万元新建了养老保险所。八是完成了两处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的选址和报批工作,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九是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各村配备了音响,组建了32支健身队和8支锣鼓队。完成了全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摸底工作,新建了上三教、杜壁、李垣、山底、东城、沟西、史家庄7个村文化活动广场,栽植了各类苗木和花卉,配备了健身器材19套。十是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全覆盖工程,成立专业合作社34个,16个村通过认证。十件实事的扎实推进,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范韶华)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