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五里垣村:小芦笋 圆了百姓做梦不敢想的美事

2017-05-12 09:02: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种芦笋一年只忙几个月,8亩芦笋,仅两个半月就收入4.8万元,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5月6日,在霍州市大张镇五里垣村芦笋种植基地,看着整箱的芦笋条装车外运,种植户王素平喜上眉梢。

    王素平深有感触地说,“种植蔬菜最关键的是品种、技术和销路,我们只需投入劳动和农资,就可以坐在地头数钞票了。能有这样好的效益,全靠芦笋协会会长宋加香的扶持。”在五里垣村,和王素平一样在芦笋协会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种植户还有20多户。

    多年来,村民们脱离不了种植小麦、玉米广种薄收的意识。村民所说的宋加香,家住五里垣村,是当地引种、推广芦笋种植的第一人。在王素平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霍州市芦笋协会,见到了“当家人”宋加香。

    “2006年,我走出去考察,请教专家,经过技术论证,在自家的地里大胆试种了4亩芦笋。”宋加香开门见山地说,当时,村民瞅着和“蒿”一样的东西犯了嘀咕。宋加香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育苗、定植、管理等环节,次年试验田喜获丰收。

    “万事开头难,首当其冲的是技术问题,为了推广芦笋种植,我把村民带到自己的笋田里进行实地讲解,从种植管理、采收期的时间到采割的尺寸、质量、销售价格与渠道,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详细地为村民现场指导,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宋加香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种植基地一边介绍说。试验田丰产激起了村民的种植热情,2008年,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渐渐打消了疑虑,纷纷加入到芦笋的种植行列中。2009年,宋加香牵头成立霍州市芦笋协会,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广大笋农在种植、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

    怎样才能把芦笋产业做好、做大、做强,科普要先行,管理是关键。几年来,宋加香先后完善了协会科普宣传栏、电脑、电视、光碟等设施,发放宣传资料,还组织了一批由80人组成的技术骨干多次到永济、山东、河北等地进行考察并接受培训,并多次把外地专家请回来实地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常年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协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知识、会管理、善经营”的技术骨干。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向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宋加香积极与永济连桥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关系,走“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笋农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破解了卖笋难问题。目前,协会建立了6个育苗基地,引进了美国王子、冠军、哥兰德、丰特利新品种,又为笋农制订了新的种植方案,“增大密度,地膜覆盖”新技术的应用,切合当地实际,受到笋农们的欢迎。

    “家里种芦笋,收入几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这是当地笋农们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如今,在霍州芦笋协会的带动下,老百姓从中尝到了甜头,种植芦笋的农民越来越多。截至目前,霍州市已有16个示范基地、100余个示范大棚、800余户笋农,覆盖7个乡镇60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480万公斤,年创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小芦笋已逐渐成为菜农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